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民主政治 民主理论 资本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 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论及马克思的民主理论,一般都会想到马克思强调民主的阶级性,强调民主与专政的不可分割,强调民主的经济基础,等等。这无疑抓住了马克思民主观的特点和要害。但是,正像“民主制才是普遍与特殊的真正统一”一样,马克思的民主理论也是普遍与特殊的真正统一。马克思民主理论的普遍性一面,却常常被人忽视。本文试图通过考察马克思对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的论述,更加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民主理论。本文认为,马克思的民主思想并没有离开人类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长河,正是因为马克思充分吸取了人类创造的一切民主政治的优秀成果,才使他实现了民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飞跃。
[Abstract]:When it comes to Marx's theory of democracy,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Marx emphasized the class nature of democracy, the indivisibility of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and the economic basis of democracy. This undoubtedly grasp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points of Marx's democratic concept, but it is just like "democracy is the real unity of universal and special". Marx's democratic theory is also a universal and special real unity. The universal side of Marx's democratic theory is often ignore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Marx's general concept of democracy. The discussion of universal value and common form, understand Marx's democratic theory more completely.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Marx's democratic thought has not left the long riv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democratic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because Marx fully absorbed all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democracy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that he realized a revolutionary leap in the history of democratic thought.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
【分类号】:A811.6
【正文快照】: 引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以下五点结论是无可争辩的。首先,马克思认为,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归根结底服务于经济基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逻辑,任何形式的国家,包括民主国家,都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并服务于这种生产关系。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豪德;马克思恩格斯同维利希沙佩尔集团的斗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陈良瑾;实践在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中的作用——兼评西方的“马克思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1期
3 黄子云;学习恩格斯反对个人迷信的科学态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黄子云;学习马克思对待个人及权威的科学态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5 P.凯恩 ,光军;异化与无产阶级专政[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6 刘梦溪;;马克思的异化思想[J];学习与探索;1980年02期
7 杨日槑;;A.亨特:《阶级与阶级结构》[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7期
8 伍雄武;;再论“具体——抽象——具体”的方法——答李呈同志[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9 何新;马克思的异化及人道主义思想探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J];人文杂志;1981年03期
10 黄顺基 ,刘炯忠;试论《资本论》中的自然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X;;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公式和恩格斯的两种生产学说[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2 谢永萍;;论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途径[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3 且大有;;论马克思辩证逻辑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4 王勤;;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人学研究方法[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钱学平;;试论邓小平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差异性[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0年会议论文[C];2000年
7 张时卢;王勇;;马克思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论述与现实示范[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0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傅腾霄;;论马克思对《巴黎的秘密》的批判[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益荪;;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新探[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李中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情描写的一些论述[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燕喜 彭结宗;理论界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N];北京日报;2000年
2 马仲良(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信念植根于科学的认识[N];北京日报;2000年
3 董德刚;如何理解“不够格”的社会主义[N];北京日报;2000年
4 ;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发展[N];光明日报;2000年
5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N];光明日报;2000年
6 李楠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0年
7 欧阳康;马克思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基本构架[N];光明日报;2000年
8 李铁映;研究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N];光明日报;2000年
9 俞吾金;马克思如何看待传统[N];光明日报;2000年
10 黄楠森;关于振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议[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安增军;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D];厦门大学;2001年
3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平;马克思人生本体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建立;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梁玉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蔡宝刚;经济现象的法律逻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秦国荣;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法律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概览[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萍;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观[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李怡;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秀娟;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D];宁夏大学;2003年
5 李春火;论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创立及其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韩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白春阳;马克思脑体差别思想的当代价值[D];山西大学;2003年
8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9 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尹洪炜;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运用与发展[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86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48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