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再探讨
本文选题:新民主主义 切入点:理论 出处:《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提,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新民主主义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并在新的时期形成了新的启示。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研究颇为丰富,前人已得出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不敢妄谈什么创新之处,,只是希望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再探讨,梳理出一些对我国现阶段改革发展的有价值的内容。因此,我们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再探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构成,总结新民主主义实践经验,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比较分析,从中得出新民主主义在理论发展、理论创新、理论前瞻;在实践继续、实践创新、实践比较;在政策公信度、强硬度、亲和度方面的启示作用。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combines Marxist theory on soci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specific reality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new democratic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founded. As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the new democratic theory, it is the premise of the new democratic society. The new democratic society is the product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democracy has provided a good experien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formed new enlightenment in the new period. The research on new democracy is quite abundant, and many important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by the predecessors. This paper is afraid to discuss any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but only hopes to re-explor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democracy. Sort out some valuable content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refore,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democracy as the starting point, we will then discus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heory of new democracy, sum up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new democracy.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new democracy is developing in theory, innovating in theory, looking ahead in theory; continuing in practice, innovating in practice, comparing practice; being credible in policy, strong in hardness, The apocalypse of affinity.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41;D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镭;;对中国发展模式制度安排的经济学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2 兰大贤;;“三进三同”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及启示[J];华章;2011年22期
3 韩振峰;;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创新历程及启迪[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8期
4 欧阳国文;;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J];学习月刊;2011年12期
5 徐松;钟婧;;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秩序重建路径——社区导向的治安治理理念与实践创新[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臧献甫;;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着力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08期
7 ;张惠新: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J];中国监察;2011年14期
8 ;三大战役——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J];新长征;2011年09期
9 ;宁波建设图话简史——纪念建党90周年专版(1949年—1976年)[J];宁波通讯;2011年13期
10 陈克振;;“永爱中华心向党 九死未悔志不移”——爱国侨领庄希泉四次申请加入共产党[J];政协天地;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艾辛;;质疑“新民主主义回归”论[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葛茂新;苏群;邢军;;发展新现代企业物流的实践创新[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武;王朝晖;;新时期咸阳城建的实践创新[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王英明;;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在煤炭企业中的实践与创新[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党强;;论农村基层党校的创新实践和发展[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何华东;卢文华;;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思路[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孔祥利;刘清华;;问责问廉问效:行政问责制的新拓展——陕西省延安市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中的实践创新[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沈杰;王国聘;窦立春;;诚信理论与江苏的实践创新[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徐久刚;;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10 周靓雯;;感受艺术 实践创新[A];上海市少儿茶艺教学活动十周年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学习实践创新莫松劲[N];柳州日报;2009年
2 刘国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向新民主主义的回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周仕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再认识[N];开封日报;2010年
4 王仲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实践创新的历史[N];承德日报;2011年
5 李永博、柳强贵;突破思维定式 推动实践创新[N];人民武警报;2011年
6 《中国税务报》原总编辑、中国税务杂志社原社长 张木生;国运与新民主主义思路[N];北京日报;2011年
7 湘闻;注重实践创新 解决突出问题[N];潮州日报;2008年
8 记者 陈彦 晏飞 缪晓剑 通讯员 钟祖彦;推动理论研究 促进实践创新[N];中山日报;2008年
9 钟纪轩 本报记者;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10 刘丹平 康宏强 江冰 张潇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培育实践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小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改造的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宋俭;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柳国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火林;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宋紫;毛泽东与中国私人资本主义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军;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苏星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常保国;民主、人权与中道[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陈莉莉;龚育之与中共党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长剑;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再探讨[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2年
2 李妍妍;新民主主义民主思想述论[D];郑州大学;2012年
3 高慎淦;我党认识社会主义的四个时期及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瑶;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考察[D];延安大学;2011年
5 王建都;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态度及其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唐斌尧;继承与超越:从新民主主义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鲍雪松;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闫晓英;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文东;对创新的哲学探析[D];苏州大学;2002年
10 邓灿辉;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与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20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620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