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切入点:生产力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把发展生产力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并把这“两个发展”看作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其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范畴的提及到如何发展生产力,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容。从依据人的存在的不同的角度对人进行了规定,高度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基本思想来看,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发展人的要求;为了真正获得人的本质、自由和发展,又需要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即提供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前提——物质基础。可见,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成过程中具有共时性或同步性,发展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具有互动性和价值同一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看作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两个辩证统一的历史进程。
[Abstract]:Marxism regard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s the them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gards these "two developments" as the fundamental criterion for measuring social progress. Marxism from the categ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how to develop productivity, showing the rich cont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systematically expounding the thought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heoretical purport and basic ideas of Marxism, productivity is the ultimate determina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isto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we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workers and developing people in an all-round way, in order to truly acquire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freedom and developmen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s Marxism believe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s is to promot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t is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That is, to provide the decisive premise of human development-the material basi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re synchronic or synchronous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there is interaction and value identity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Marxism regard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s two dialectical and unified historical processes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B03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七萍;从全面发展学说谈加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骆静;;马克思的人之主体性教育观[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韩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新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4 刘南燕;;浅析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曹长德;;论教师专业自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臧峰宇;;论西方政治哲学的思辨传统[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陈志军;洪坚;;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初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朱颖;;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现代性逻辑——基于现代性理论及后现代变体的考察[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9 张乃芳;;消费社会中人的异化及其“生产本位主义”根源[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10 杨丽娟;全面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敖木巴斯尔;;蒙古族自主创新教育研究的探索历程和发展趋势[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2 覃雪萍;;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促成学生自主发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吴青云;马佳宏;;厉以宁的教育经济思想述评[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汪行福;;从哲学到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理论的后哲学解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张啸枫;;自然辩证法在石油工业技术创新中的体现[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王学辉;;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回归及其法治意义——“5.12地震”展现的行政法治化契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周树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兼评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否定[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9 徐铭青;;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A];后现代哲学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邵军;;“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诉求的中国化表现形态[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友方;大学生休闲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梅迎春;英语合同谈判技巧模式与礼貌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尚伟伟;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晓慧;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廖礼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德莱塞小说主题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黎益君;企业理念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21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62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