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论建构与唯物史观的发展——兼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社会理论内涵
本文选题:历史唯物主义 切入点:社会理论 出处:《思想战线》2016年05期
【摘要】: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之所以发展滞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理论的缺失。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人文社会科学衔接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需要通过社会理论,才能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精华,从而进行创新发展。从方法论、具体内涵,以及思想史和实践意义的层面来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与古典社会理论具有同构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持来自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独特的社会理论意义,其方法论核心是社会历史结构分析。因此,当代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突破点在于,要以社会结构"解剖"为逻辑中轴,建构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
[Abstract]: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lags behind is the lack of social theory, which is the intermediary betwee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pecif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needs to adopt social theory in order to absorb the essence of nutrition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ontemporar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o as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specific connotation, ideological histor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the same structure as the classical social theory. From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mes from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has unique social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core of its methodology is the analysis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structure.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ies in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Marxist social theory by tak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anatomy" as the logical axis, and on this basi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n be carried ou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本论》手稿的经济学哲学思想新探”阶段性成果(11CZX002)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清海,孟宪忠;中国需要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对十年改革的消化与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01期
2 俞吾金;;论马克思的社会人类学思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3 郑杭生;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J];社会学研究;198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社会理论建构与唯物史观的发展——兼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社会理论内涵[J];思想战线;2016年05期
2 江立华;王斌;;何以为善:郑杭生慈善社会学思想理论评析[J];社会学评论;2016年02期
3 岳天明;;社会运行论及其社会学学科意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4 黄家亮;;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学派建设——以郑杭生及其社会运行学派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11期
5 陶庆;;回归“民族志”与重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6 王浩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人学与类哲学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7 刘小峰;;卡尔·马克思与西方社会学[J];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03期
8 邴正;;推动统筹发展 加快吉林振兴[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赵秀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思想管窥[J];前沿;2014年Z4期
10 郑杭生;;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派——以社会运行学派为例[J];社会学评论;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凌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J];学理论;2011年19期
2 袁方;;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浅析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8期
3 佳辰;;条件和任务[J];前线;1961年20期
4 苏风捷;;《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四种生产方式演进的历史根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Z1期
5 刘炳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学习纲要(上)[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5年08期
6 周嘉昕;;马克思和政治经济学批判[J];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7 张开;;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若干问题的理解[J];理论视野;2014年02期
8 隽鸿飞;;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J];哲学基础理论研究;2011年00期
9 郑昌成,杨玉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理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11期
10 刘方喜;;“符号经济”论: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浩斌;;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权建构的必由之路[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2 马蓥伯;;第四讲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精义[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3 俞北平;;“一般”的表述与‘特殊性'的确定[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4 迈克·哈特;陆心宇;;共产主义之共者[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陈学明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唐正东 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 教授;政治经济学批判何以可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张雄 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教授;新“政治经济学批判”:追求经济的政治与哲学实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学习导读[N];经济日报;2011年
5 ;走向新“政治经济学批判”[N];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邹诗鹏;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何以复兴[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户晓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2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汪芳;青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孙莉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的科学技术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3年
3 韩超;资本的前提批判[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79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67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