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及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8-04-11 16:11

  本文选题:马克思 + 利益范畴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利益范畴与社会矛盾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结合历史、理论和现实来建立逻辑框架。在考察马克思对利益范畴阐释的逻辑轨迹基础上,考察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定,重点揭示利益范畴在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基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和阶级、阶层分化的现实,进一步思考马克思社会矛盾学说的价值取向,利益群体理论及其意义、利益分析方法等等,以求全面、客观把握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认为,研究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内容本身需要把握马克思以前的西方文明史关于利益的认识与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关系;研究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需要把握马克思利益范畴与社会矛盾理论的关系;研究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地位的当代价值,有必要对马克思用于分析社会矛盾的阶级斗争学说、阶级分析、利益分析等理论随着历史变迁的发展进行梳理,考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际的关系。 从马克思以前的西方文明史关于利益的认识与马克思利益范畴的关系来看,最早古人时期的思想家通过神话故事体现食色欲望、情爱人生动力作用论;古代希腊思想家将人的物质需要、情欲等利益追求的历史动力促进的朴素观点;以及中世纪西方思想家从抽象的人性角度论证利益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起因等等,围绕着利益概念的认识、利益的拥有和利益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马克思以前的西方文明史关于利益问题的认识为马克思的利益范畴生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总结前人利益认识的基础上,立足人的社会实践的现实,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利益问题进行了思考,构筑了科学的理论大厦,实现了利益范畴的历史超越。在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马克思对利益范畴的解读有了科学回应,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逻辑起点。在思考利益范畴的方法上,马克思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确立新唯物主义方法,正确地说明了利益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体现;通过批判非历史主义方法,确立了历史性方法,科学展现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对利益范畴坚持了一般和个别相统一的辩证方法,为马克思利益范畴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在利益的发生机制上,马克思认为现实需要是利益发生的前提,社会关系是构成利益的社会基础,社会实践是利益形成的根本途径。正是这些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利益的发生。 从马克思利益范畴与社会矛盾理论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利益范畴是其社会矛盾理论的核心。这个“核心”地位主要通过利益范畴在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中的范畴属性、利益在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运行基本规律中的地位、利益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中的地位以及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中,“利益”与“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和“生产劳动”等概念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社会的基础性范畴;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其根源在于追求利益所致,因而社会基本矛盾的实质是利益矛盾;利益发生发展的规律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利益分析法是马克思社会矛盾分析的基本方法;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利益共同体的现实形式,利益协调是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的价值追求。 从揭示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的当代价值角度,重点考察其居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际中如何认识并协调当前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时期,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向多元的市场经济转化、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体制转化,并导致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由此引发了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发展,利益主体趋于复杂化,利益分化重组层出不穷,利益矛盾顺势而生,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尽管我国目前的利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使得社会矛盾也纷繁复杂,但是中国目前的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利益矛盾。在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重新、全面科学地认识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斗争”,拓展分析社会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新思路,正确处理利益群体理论与阶级理论的关系,契合利益协调的时代要求,规范利益集团发展,把握利益共享发展趋势,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体现了马克思利益范畴在社会矛盾理论中的地位的当代价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11;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士坤,高振强;马恩的虚幻共同体理论与“三个代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王静;;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伟光;论利益范畴[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4 王伟光;论利益的类别[J];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5 胡晓义;;“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J];保险研究;2011年05期

6 许全兴;;建设和谐社会要切实解决重大的社会矛盾[J];理论参考;2006年05期

7 向守俊;;理想信念的阶级分析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葛懋春;史学理论研究中的阶级和阶级分析问题[J];东岳论丛;1980年02期

9 周剑华,刘国强;关于当前社会利益矛盾的分析与思考[J];东岳论丛;2005年04期

10 罗光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分析[J];恩施州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何伟;[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2 本报评论员;[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思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许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杜建明;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5 沈立新;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晓凯;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文文;伦理 理性 自由[D];复旦大学;2005年

8 邓晓臻;社会分层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宋善文;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云涌;社会关系的逻辑[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太铭;马克思利益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佳;论马克思的物质利益观及其意义[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田云鹤;马克思的利益理论及其历史在场[D];兰州大学;2010年

4 刘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利益和谐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36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36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a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