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政治异化思想及其逻辑进路
本文选题:马克思 + 政治异化 ; 参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改造,把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统一于个人的社会特质,并把市民社会称之为物质国家,把政治国家称之为形式国家,两者的统一是真正的民主制,两者的分离则是政治异化。现代社会存在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的现象就是政治异化的产物,两者相分离的原因就在于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因此需要到政治经济学中去探索扬弃私有制的现实道路,政治异化由此发展到异化劳动。这样,马克思在"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的探索过程中,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Abstract]:In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 Marx transformed the concept of Feuerbach and unified the family,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into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 and called the civil society the material state. The political state is called the form state, the unity of the two is true democracy, and the separation of the two is political alienation.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olitical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in modern society is the product of political alienation. The reason for the separation lies in the private property system of civil society. Therefore, Marx needs to explore the realistic road of sublation of private ownership in political economy, and political alienation develops into alienated labor. In this way, Marx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political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KS003)
【分类号】: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J];桂海论丛;2008年01期
2 吴苗;;马克思的政治发展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1期
3 马俊峰;;论马克思的两种政治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伍俊斌;;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限度和互动[J];理论导刊;2013年09期
5 吴越;;论“讲政治”的三层寓意[J];社会科学动态;1996年07期
6 彭勃;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发展与政治参与[J];理论学习月刊;1997年02期
7 李元书,刘昌雄;社会政治参与的动因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8 陈朋;;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耦合及其空间拓展[J];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01期
9 陈亮;;一部阐述当代中国公民认同的新作——读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03期
10 刘德厚;关于“社会政治”的一般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静雅;;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钟哲明;;全面坚持唯物史观,切实建设政治文明[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伍俊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侯才;马克思的后政治民主模式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4年
3 李淑梅 南开大学哲学系;马克思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杨雪冬;全球化发展中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N];学习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D];苏州大学;2006年
2 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刘吉发;政治实践论[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何建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历史与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杨郁卉;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韩国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公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欧;马克思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永生;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陈煜;论孙中山的“政治”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陈晓楠;马克思政治发展观视域下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5 李晓飞;政治文明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6 杜贞;我国转型时期政治秩序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7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8 任嫦勤;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9 张建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青;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4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82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