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概括: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科学——兼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人民性的统一

发布时间:2018-07-07 17:37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 阶级性 ; 参考:《政治学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特征是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认识和解读。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人民性是否统一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倾向。围绕上述问题,需要从学理上进行系统的研讨。需要重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这一概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其科学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这依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
[Abstract]: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on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Marxism.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and tendencies on the unity of class and science and people's nature of Marxism. Around above question, need to carry on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from the theory. It is necessary to reiterate that Marxism is the science of proletariat and human liber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generalization of the essence of Marxism, which embodies the class nature of Marxism and the inherent unity of the people. This is still the first and foremost problem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楚树龙;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J];和平与发展;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合敏;;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论邓小平关于干部队伍“四化”标准的思想[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3 孔令举;;政治和谐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4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学东;;维护公平是政府的职责[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格自我与个体性[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谢九华;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D];湘潭大学;2004年

3 陈敏;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当代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5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6 陈操;自由的乌托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梅;;刍论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科学内涵[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王妍红;;浅析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刘敏中;;论人的本质和文学——兼谈《关于文学的阶级性》[J];学习与探索;1979年05期

4 刘明华;;试论执政理念的阶级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5 丁学良;;恢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思想的本来面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6 魏再龙;;论法的阶级性与人的社会性——兼评法具有社会性[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03期

7 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权利理论[J];江汉论坛;1992年11期

8 纪克勤,王文慧;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历史维度与当代视野[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5期

9 盘淼;杜社会;;马克思的人权思想及当代价值[J];前沿;2011年19期

10 袁友文;试析自由的历史性条件性和阶级性[J];探索;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耀萍;;学习“三个代表” 坚持与时俱进[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2 梁柱;;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3 纪如曼;;始终“亲密”着,却从未“联姻”——萨特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述评[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4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熊启珍;;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占英;黄玉;;邓小平是把握、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光辉楷模[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9 唐铁汉;;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10 谷丽娟;;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宣;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N];潮州日报;2007年

2 高新民;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独特贡献高新民[N];大连日报;2004年

3 教授 李继武;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N];解放军报;2002年

4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N];经济日报;2003年

5 邢贲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容动摇[N];人民日报;2000年

6 严昭柱;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N];人民日报;2001年

7 闫志民;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N];人民日报;2004年

8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向贤彪 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副厅长;应在攻读马列原著上下工夫[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10 哲学所 徐崇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枢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6年

9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双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东方农民问题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丛微;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文婕;论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7 吴乐涛;马克思主义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瑞敏;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及其实践[D];安徽大学;2010年

9 刘新;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及其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谢辉;对精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05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05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3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