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
本文选题:马克思 + 民生思想 ; 参考:《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马克思的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民生理念。细致剖析马克思对于民生问题的阐述,,深入开掘马克思民生关怀的丰厚资源,真切领会马克思关于民生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不仅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当前以科学发展的人本理念为指导的中国特色民生之路的探索亦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从而有助于提升我们在民生实践领域行动上的自觉性,亦有助于拓展民生关切的新视野,开显民生领域的新境界。 本文以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和当代中国的民生建设为两大坐标轴,运用文献疏解与实证分析、历史梳理与逻辑凝炼相结合的方法,探寻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心路历程及其内在取向,阐述中国特色民生之路的探索历程以及当代中国民生建设在回应民生期待的时代氛围中彰显民生之维的公平正义、人的尊严和人民的现实幸福的价值诉求。
[Abstract]:Marx's thought contains rich and profound concept of people's livelihood. Carefully analyzing Marx's exposition on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s, digging deep into Marx's rich resources for people's livelihood care, and truly understanding Marx's basic views and basic theories on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s, It not only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but also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our current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of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uided by the human-oriented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t is helpful to enhance our consciousness in the practice of people's livelihood, to expand the new horiz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ncern and to open up new realm of people's livelihood. Taking Marx's though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s people's livelihood as two major axes,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redging and empirical analysis, historical combing and logic condensing to explore the course of Marx's though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ts inner orient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xploration course of the road of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in responding to the expecta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o highlight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uman dignity and the people's realistic happiness.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1;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子烈;;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非理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李娟;;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岳光辉;;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资本批判之脉络[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刘志洪;;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对其他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5 维塞尔;陈开华;;论无产阶级的反讽[J];现代哲学;2006年05期
6 毛利锋;;浅析马克思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王东;郭丽兰;;马克思民主观的发展轨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1期
8 刘柱海;;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现实导向意义[J];传承;2008年12期
9 孙全胜;;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马克思的早期“实践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熊燕;赵娜;李德峰;;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论述——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J];法制与社会;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克洲;;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学比较(一)比较的基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欧阳谦;;德里达的“咏叹调”与马克思的精神遗产[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3 刘明艳;;马克思问题意识与个人真正自由追寻场域的转变——兼与张一兵先生商榷[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何小勇;;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逻辑转换[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靳辉明;;从“千年马克思”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6 孙熙国;;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大卫·麦克莱伦;张双利;;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今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8 张燕玲;;从“抽象劳动”的人到“感性实践”活动的人——析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对黑格尔的批判[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9 周树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兼评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否定[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10 胡军良;;正本清源 开拓创新——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聂锦芳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宗教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北京大学哲学系 仰海峰;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总体性原则[N];光明日报;2011年
3 南方周末记者 袁蕾 夏辰;回望马克思[N];南方周末;2011年
4 仰海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科整合中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张秀琴;马克思思想的全球传播与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诺曼·莱文 美国著名马克思学家 菲尼克斯国际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 赵玉兰 译;马克思阐释史的九个阶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特里尔·卡弗:马克思的后现代形象及其评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马塞洛·马斯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译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张秀琴 魏天舒;马克思思想在意大利的传播与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重新发现马克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刘文旋;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刚;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熊进;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D];武汉大学;2010年
3 管晓刚;马克思技术实践论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5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梁玉水;“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王萍霞;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姜国凡;马克思生态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方锡良;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钟志东;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侨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建雨;马克思的实践生态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彪;马克思正义观探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3 陶姥
本文编号:2107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0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