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4 15:45
【摘要】:冷战后国际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关系。深刻认识这些影响是国际政治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历史悠久。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推动下,进入更高、更受关注的层次。国际政治社会学是以社会本体论为基础,借用社会学方法,以国际社会的结构构成、国际社会的演变、国际社会与国际政治之间的互动、国际社会与国内政治之间的互动、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之间的互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马克思被称为“政治社会学之父”,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归纳和整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不仅是发展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要求,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和分析国际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际社会是世界性交往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机械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国际社会。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社会重点突出的是国际社会的“社会选择”,也就是工业社会和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方式。列宁对国际社会的观察,在阐述跨国垄断组织和资本输出形成全球性整体联系的同时,更为突出的是由此造成的国际社会内部关系的极端对立化和矛盾的尖锐化。布哈林“世界经济”思想以“国际化”和“民族化”两个概念剖析了国际社会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整体性世界联系的客观性,特别是整体性国际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联系。沃勒斯坦从世界体系的视角出发,指出真正能够称得上国际社会的是现代世界体系,着重论述了稳恒的国际社会结构。国际社会的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阶级结构和依附关系结构。就社会阶级结构来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内社会的结构,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就的国际社会的结构。在依附关系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心—外围”结构或“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国际社会结构观在两个方面区别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观:一是国际社会的结构和国内社会的结构是同一的,国际社会的结构完全渗透和嵌入到国内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国际社会的结构自身具有不断强化的功能。国际社会的冲突来自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社会合法性的反抗。帝国主义时代国际社会的冲突表现为跨国垄断集团之间的角斗。现代世界体系的冲突以反体系运动为主。国际社会的发展,在横向上表现为国际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在纵向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性飞跃。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国际社会存在的深刻基础,生成和建构了国际社会的阶级行为体和国家行为体,构成了国际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造国际社会的根本路径。从本体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是实践本体。交往作为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建构了整体性的国际社会,塑造国际行为体的社会性,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的核心。人、交往、社会是三位一体的,以交往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关怀,也内在地要求国际社会必然超越自身,跃进为共产主义社会。
[Abstract]:After the cold war, a larg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problems have emerged, affecting and chang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nfluences is the main topic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Under the impetus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it has entered a higher and more concerned level. By means of sociological methods,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domestic politic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domestic society, and so on. Marx is called the "father of political sociology", Mark. It includes rich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ical thoughts. The induc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Marx'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but also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ought of Marx doctrine.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of Marx's doctrine is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arx Engels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the sum of the relations and relations of the world. It is a mechanical society based on the contract; it i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determined b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country under Marx's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focusing on the "social cho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at is, the industrial society and modernity set up its own mode of production and social mode on the global scale. Lenin's observ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ile explaining the global and glob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national monopolies and capital output, is more promin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is extremely antagonistic and sharp. The thought of "world economy" of the "world economy" has analyz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nation state with the two concep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especially the objectivity of the whole world connection, especially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exchange of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system, he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s a modern world system which can really be calle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 emphasizes the stable international soc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the social class structure and the attachment structure. As for the social class structure, the bourgeoisie and the production without prod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ass is not only the structure of the capitalist domestic society, but also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created by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In the dependence relation structure, the main manifestation is the "center periphery" structure or the "center half edge to the edge" structure.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tructure view of Marx'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is two One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first,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domestic society are the same.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s completely penetrated and embedded in all aspects of domestic life; two,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tself has a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function. The conflic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omes from the class. The revolution of the proletariat in the world is a revolt against the legitimacy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under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the era of imperialism is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transnational monopolies. The conflict of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s dominated by the anti system mo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manifested horizontally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xpansion in the world; in a vertical way, it represents a revolutionary leap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wards the Communist society under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ll social life is essentially practical." practice is a profound foundation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gene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 actors and state acto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onstitute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fundamental path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noumeno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of Marx is the practice. As one of the main forms of practice,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orms of practice. It is the core of Marx'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to construct a whol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o shape the sociality of international actors.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are Trinity. The Marx doctrin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with communication as the core, embodies the humanism of Marx's doctrine. Value concern also requir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transcend itself and leap into a communist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D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又中;对“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阐释[J];教学与研究;2004年10期

2 郭树勇;;20世纪日本与德国崛起成败比较:一种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张逸波;什么是国际社会?(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01期

4 郭树勇;;中国崛起的进程与意义[J];江海学刊;2009年05期

5 李超;;不卑不亢,坦然面对国际社会[J];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8年06期

6 郭树勇;;试论“建构主义革命”对于当代中国外交研究的若干意义[J];国际观察;2009年01期

7 王义桅;;和谐世界观改变国际政治视角[J];决策探索;2006年01期

8 赵增辉;论国际社会中的求同与存异[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9 时殷弘,吕磊;美国对华态度与中国之加入国际社会──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概观[J];太平洋学报;1995年03期

10 周丕启;国际社会与国家:国际政治理论的一个视角[J];太平洋学报;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2 高翔;;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宪政法治——国际社会的动态演进与静态存在模式解析[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蓝楠;;国际社会关于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调控探析[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4 谢小庆;;论国际法的历史类型[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康治民;;家庭和谐促健康长寿[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项宇琳;;反对邪教的国际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7 浦启华;;韬光养晦与积极的外交战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郝振君;;试析国际社会对扫盲教育问题认识的演进过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Marilo ruiz de Elvira;;论灾害预防文化[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10 何贻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国际环境的和谐[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阎蔚;伊朗核问题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N];工人日报;2007年

2 卞晨光;国际社会应联手保护山岳[N];科技日报;2006年

3 ;国际社会谴责陈水扁挑衅行径[N];人民日报;2006年

4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赵可金;中国如何应对非洲剧变[N];东方早报;2011年

5 王俊鸣;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切实执行《京都议定书》[N];科技日报;2005年

6 刘铮;我国编写能源白皮书[N];中国矿业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汪嘉波;伊朗向国际社会发出和解信号[N];光明日报;2006年

8 廖政军;外交部举行例行记者会[N];人民日报;2007年

9 富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法治新理念[N];四平日报;2006年

10 马震;伊朗总统突访核工厂,,美称是“挑衅”[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江海平;国际习惯法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张红;论跨国公司角色行为的社会向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薛晓們;国际公害物品的管理[D];外交学院;2007年

5 孙豫宁;北极治理模式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6 高英彤;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丁工;中等强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布局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张东宁;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6年

9 申耿焕;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战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09年

10 简军波;权力与合法性[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云飞;越南融入国际社会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刘颖;朝鲜粮食危机与国际社会的援助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3 祁金水;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探析[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忠;英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刘稳;论全球契约的国际政治意义[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官明莹;论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中的地位[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崔铮;军事干涉与国际法基本原则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8 梁媛;媒介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陶然;国际社会中的利他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李美琴;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41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41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6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