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节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econom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it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law of labor time saving is the core of this theory. It relates to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mphasizes on revealing the change of the specific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its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forms. This law has been developed spontaneously in the highly developed capitalist society of commodity economy, which is manifested as the opposition between macro economy and micro economy in the problem of economy, and provides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to the future communist society. The in-depth study of Marx's economization theory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作者单位】: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基金】:2005年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节约型社会论”(批准号05BJI0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成勋;马克思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2 高萍;;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俞吾金;物、价值、时间和自由——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析[J];哲学研究;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力丹;健全自律机制 内化传媒人职业角色[J];电视研究;2004年01期
2 漆丹;;我国股份公司股东表决权信托的法律效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余慧阳;郁琳;;文艺复兴与近代民法理念的孕育[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冯正强;当代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新体系及其作用机理[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杨金土 ,孟广平 ,严雪怡;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25期
6 冯霞,云鹏;试论我国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25期
7 武任恒;人文主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民;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监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2 马丽娜;科技投资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庆;哈耶克自由经济、社会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磊;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D];吉林大学;2006年
2 徐海红;生态社会初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素丽;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意义[D];郑州大学;2007年
4 李祥东;汤斌理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王岳;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的价值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余文华;新社会阶层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影响初探[D];湖南大学;2007年
7 万力;基于产权理论的审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谢晓军;校本课程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9 马占世;俄罗斯(苏联)对车臣民族政策的历史演变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李彰玲;繁华梦续六十年[D];同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宇谦;对农业再生产规律问题的探讨[J];求实;1980年05期
2 王弘远;经济规律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J];求实;1980年Z2期
3 钟尧然;关于提高企业经济效果的几个问题[J];求实;1981年11期
4 晓亮;张问敏;;按劳分配学说的产生[J];前线;1981年02期
5 顾家庆;;“按劳分配”渊源初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1年01期
6 伊·别斯图热夫一拉达;金宗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工作时间与空闲时间[J];国际观察;1981年01期
7 杨哲明;;对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的初步看法[J];国际展望;1981年10期
8 路月龙;;来信照登[J];中国劳动;1982年07期
9 ;怎样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劳动时间缩短、工资有所增长的问题?[J];社会主义研究;1982年02期
10 叶成;;名利双收[J];世界知识;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珍;姜红;张慧忠;周敏茹;;高原环境对人体劳动力的影响[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2 李玉凤;;静脉留置针在老干部病房的应用与体会[A];全国静脉输液讲习班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9年
3 李伯灵;李成;张振祥;谢毅强;王晓光;;宁夏71个工种体力劳动负荷调查研究[A];第一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4 李青;;对贵州流动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学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吴栋;吴晓明;王力;;科学地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吴栋;吴晓明;王力;;科学地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胡钧;;《资本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徐丽明;;日本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历程分析与思考[A];2002农业工程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余静;;马克思的新型劳动与人的主体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熊盛文;;完善有关政策 促进灵活就业[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法律组;自愿签订延长劳动时间协议,能反悔吗[N];检察日报;2001年
2 栗华田;岗位责任工资制:农发行经营管理新机制[N];金融时报;2001年
3 朱健;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N];社会科学报;2001年
4 北京市泽普律师事务所 杨东升 律师;女职工生育期间的权益保障[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5 孙波;关于“过劳死”问题的法律思考[N];法制日报;2002年
6 李强;需要关注的社会群体[N];经济日报;2002年
7 上海财经大学 何玉长 刘黎明;劳动价值论在西方的新解释[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记者刘扬;“就业”与“失业”概念重新界定[N];北京日报;2003年
9 杨宗华;女职工享有哪些特殊劳动保护[N];法制日报;2003年
10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 野;德国:劳动时间引发的争议[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叶旭军;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赵春艳;价值源泉与价值量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郑文范;科技进步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D];东北大学;2001年
4 石红梅;已婚女性的时间配置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6 丁仁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春超;政策约束下的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虎林;关于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再认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彭绪庶;技术进步与就业量的变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李聿;我国贫困地区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4 刘丽;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D];青岛大学;2004年
5 金明信;中韩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6 马慧琴;论学习化社会及其创建的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宋国庆;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黄志岭;中国贫困人口劳动供给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金永日;原始美术对现代美术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5年
10 徐先锋;城市公共环境休闲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98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9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