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发布时间:2018-11-15 23:27
【摘要】:列宁在没有阅读过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前提下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透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列宁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围绕俄国东方社会的具体状况展开,从三大社会形态和人的主体性发展关系出发阐述与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实现是社会历史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同步性和非同步性的统一。
[Abstract]:Lenin had not read Marx's economic manuscripts from 1857 to 1858, and realized the three social formation theories of Marxism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apital. Lenin's theory of three social forms revolves around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Russian oriental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social for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ubjectiv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ll-round freedom are the progressive and tortuous nature of soci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unification of synchronism and non-synchroniz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思政部;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1BZX002)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4NDJC243YB)
【分类号】:A8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3 邵显松;;析哈代小说在传统框架内表现出的超前意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郑明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吴学琴;挑战单向度全球化——马克思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化理论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张能为;;论萨特伦理学的评价维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任冬冬;;基于认识论视角下的以人为本内涵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施光跃;;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民生问题考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练庆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概念的形成及蕴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7 孙光骏;;论当前宪政制度下的独立行使检察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李培龙;;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根基及其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范耀登;;论特区政治改革的先行与试验[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9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斌;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邵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李婷;瞿秋白民生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湘平;马克思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唯实;2002年07期

2 邵腾;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双维多级构造的整合研究[J];学术月刊;2004年08期

3 刘荣军;;马克思三大社会历史形态理论中的社会财富观[J];哲学研究;2009年07期

4 洪光东;;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5 洪光东;;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考察[J];哲学研究;2010年10期

6 王蕾;;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看人格的演变及完善[J];理论观察;2010年05期

7 吴波;;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内在逻辑的当代解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安平平;;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学理论;2011年03期

9 庞卓恒;;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10 黄加清;王跃;;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主义人格[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吴晓明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中国问题和经验的哲学把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庞卓恒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伟大转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靳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赵剑英;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课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赵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基石[N];济宁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黄维政;“特别策划”:中国视角与国际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王伟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分析[N];人民日报;2004年

8 马永清;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赖恩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2005年

2 黄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雷龙乾;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D];北京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南卓;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赵旭东;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3 孙志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发展[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4 刘金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多维视角及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5年

5 齐效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苏晶晶;从马克思社会三形态理论看科学发展观[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7 曾依静;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多重视角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李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9 许彬彬;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鲁艳兰;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形态理论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34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334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9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