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恩格斯晚年哲学批判的方法论启示
[Abstract]:Engels'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in his later years has always carried out two logical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e is to adhere to a thorough line of materialistic thinking and always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idea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terial practice; The second is to take dialectics as the fundamental method to study social history problems, and to reveal the dialectics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orough materialism. Engels'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in his later years provides us with correct ideological line and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for understanding complex social phenomena, grasping the objective laws of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分类号】:A811;B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友;哲学有什么用[J];前线;2002年08期
2 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杨楹;;论哲学的个性与马克思哲学[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李长虹;;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批判性理解[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竞新;;近期哲学和科学的关系讨论简述[J];教学与研究;1987年03期
6 安维复;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看哲学的批判本质[J];齐鲁学刊;1993年01期
7 雷戈;操作哲学——对赵汀阳先生《哲学操作》一文的质疑[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4期
8 孙麾,江丹林;关于走出哲学“困境”的几点思考[J];人文杂志;1997年04期
9 林剑;论哲学的批判与批判精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林剑;论哲学的批判与批判精神[J];学海;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本炬;;论马克思哲学批判创新的主体精神境界[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黄爱华;郁建兴;;哲学教育、哲学教材与通识教育[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陈虎腾;;论马克思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与实践本体设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张国清;;如何挽救他者的事业——福柯和伯林的非理性哲学批判[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方向——诗学马克思主义[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陆杰荣;试谈马克思哲学的境界观[N];光明日报;2003年
2 仰海峰;马克思的“哲学”理念[N];学习时报;2009年
3 于桂凤 冯建华;“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二○一一)”综述[N];光明日报;2011年
4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原主任、教授 杨寿堪;哲学与时代[N];人民日报;2013年
5 张艳涛;马克思哲学的关怀是什么[N];学习时报;2008年
6 本版编辑 北京大学哲学系 聂锦芳 中国政法大学马列学院教授 常绍舜 中共四川省党校教育长、教授 周治滨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李杰;“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孙伟平;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新问题[N];光明日报;2008年
8 罗骞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辨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洪春;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成军;再观马克思的哲学观[D];安徽大学;2005年
2 靳华;马克思哲学观的“个性”及其革命性意义[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郭石磊;马克思哲学观初探[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张倩;马克思的哲学史观初探[D];云南大学;2010年
5 聂元元;思辨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的哲学观[D];吉林大学;2010年
6 石慧颖;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马克思哲学观变革[D];西南大学;2011年
7 汪晓媛;论马克思哲学出发点的转变[D];苏州大学;2003年
8 林丽娟;马克思哲学生活观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9 宋铁毅;启蒙: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刘媛;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人学超越[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72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37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