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2 12:45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作为政治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妄图通过否定历史,否定现实,否定人民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否定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地位,以实现消解或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它对客观历史的本质、真相和规律持怀疑、否定和消解的态度,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甚至刻意歪曲。虽然这种思潮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然表现出极大的吞噬与同化效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研究,力求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挖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蕴含的丰富而庞大的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资源,从理论源头上,克服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回应唯心史观的挑战,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深入分析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可以使唯物史观趋于完备和系统化。 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解读,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事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理论支撑。本论文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梳理哲学史上历史虚无主义者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的争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用十分之七的篇幅来反驳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篇幅巨大的《圣麦克斯》一章中,马克思按照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的叙述逻辑逐一对该书进行了批判,对施蒂纳的“自由主义”、“利己主义”进行批判,还分别涉及到国家、市民社会和“精神解放”等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巴枯宁的批判。马克思对巴枯宁的政治纲领进行了严肃的批判,指出它“是从各方面肤浅硬凑起来的混合物”。至于“各阶级平等这种说法,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所宣扬的劳资之间的调和思想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对巴枯宁的反对国家权威和摈弃政治斗争的观点,恩格斯也给以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驳。 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的批判。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了《哲学的贫困》这一重要著作。在这里对蒲鲁东的反动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彻底的批判。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称蒲鲁东主义是“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并作了专节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表明马克思进入了对蒲鲁东的深度批判时期。 二、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现实的研究,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确的历史观是一个国家、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所系、力量之源,科学的历史观对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极大。历史虚无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唯心史观,世界观和历史观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超阶级”、“超党派”地分析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事实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廓清其产生偏差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积极推进唯物史观的自我创新和发展,切实增强唯物史观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说服力、战斗力和感召力。同时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折射出来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完善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发展,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统一。 三、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存在,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想的突出特点。历史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记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它,但是不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抹杀这种记录,否则,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就荡然无存了。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及泛滥,我们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而引导的前提便是需要我们针锋相对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在机制、本质特征,廓清其演变规律、产生的社会根源,揭示其本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地抵制其消极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总之,西方敌对势力西化中国的图谋不会改变,国内反社会主义的势力也将长期存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唯物史观,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场长期的斗争。我们应充分掌握唯物史观,宣传和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科学地研究和宣传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增强广大群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能力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心,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03;A811
本文编号:2374574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03;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宏;无政府主义:无根的社会学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珍;“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学术研讨会召开[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04期
3 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05期
4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1期
5 李方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界限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8期
6 徐长福;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中)[J];河北学刊;2004年02期
7 王培文;浅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李立培;;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视[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王也扬;;客观历史的可能性与研究者——读房德邻教授《评“‘假如’史学”》感言[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10 许俊达;历史决定论评述──兼评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J];江淮论坛;1995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危兆盖;[N];光明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2374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37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