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7 07:20
【摘要】:马克思伦理思想,蕴涵着深刻的启蒙思想与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洋溢着独特的理论气质。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种追求人人平等、自由与发展的正义论,是具有实践特色的人道主义宣言,是通过制度路径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的伟大指南。变革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实践路径,制度伦理成为彰显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基本维度。 马克思的理论创作与社会实践历程表明,其制度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启蒙思想的熏陶。马克思青少年时期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经过中学、大学时代一直到担任《莱茵报》主编,把理性的国家、法律制度当作实现自由的基本方式。二、实践经验的反思。马克思从解决“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开始,关注经济关系对政治、法律制度的影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平等的经济制度是人获得解放的根本途径。三、理想目标的追求。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马克思认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的制度条件,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自由人联合体是人获得解放的最终归宿。 通过制度建设使政治权力与社会财富成为每个人占有自身本质的社会力量,消除人的各种异化现象,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需要赋予各项社会基本制度以自由、平等、发展、民主的基本原则,把人的解放与自由作为各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目标。 正确理解与对待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是发展与实践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前提。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运动是一种现实的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上获得初步解放基础上追求社会解放从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过程。因此,马克思对待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及资本主义社会,坚持批判、发展、扬弃的态度与观点。他的道德思想与其制度伦理思想相辅相成,兼具实践指向与个人本位的特征,以自由个性与自由人联合体作为对未来美好社会状况的憧憬。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现实目标,既有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条件的功利,又有代表着人的平等、自由与民主的正义。要正确地对待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需要同马克思一样,对思想理论与社会现实都要坚持批判、发展、扬弃的态度与观点,而不是教条主义地、偏狭地、表面化地对待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马克思的思想不仅在马克思本人看来是发展的、开放的、实践的,后来人学习、理解、坚持、实践马克思的思想,也应该同马克思一样,坚持这种态度与观点。只有从整体上、根本上把握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要义,正确理解与对待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才能真正实践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达到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根本目标。 实现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根本目标,需要一定的现实条件。在这些现实条件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平等的经济制度及以其为基础的真正自由、平等、民主的政治制度与公正的法律制度是社会条件,较为普遍的人的理性成熟与道德发展以至公正文化的形成,是人性条件。这三类现实条件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进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基本原则的实施与根本目标的实现。发达的物质条件为人的感性欲望的满足,为较为普遍的人的理性成熟与道德发展以至公正文化的形成,继而为正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与维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正义的社会制度为创造发达的物质条件,为公正的财富分配与各项权利的获得,为包括理性成熟与道德发展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铸就了有力的保障。较为普遍的人的理性成熟与道德发展及公正文化的形成,为正义社会制度的建立、维系与发展,为人的本质得以实现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的生产、创造,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实现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根本目标的过程,就是不断促进与建设这些现实条件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各种有效的实践路径进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实践路径,首先是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与政治革命实现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继而建立社会占有与支配生产资料的经济制度,完善真正自由、平等、民主的政治制度与公正的法律制度。用和平的或暴力的方式,通过政治、法律的途径变革资本主义各项制度,是实践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基本思路。自由、平等、民主与公正,是“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对政治、法律制度的根本要求,是赋予政治与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这种根本要求与基本原则同样也赋予了经济制度,目的是为了让社会财富不再成为一种异化的压迫、剥削、奴役人的社会力量,而是成为一种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力量。尤其是,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国家,要注意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两大维度,政治民主、法律公正的独立价值与经济平等的现实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民主的政治制度与公正的法律制度,实现、维护与发展平等的经济制度,以平等的经济制度为基础,不断革新民主的政治制度与公正的法律制度。对经济制度而言,无论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或者二者的混合形式,根据现实条件,都可以成为实现每个人共同支配与平等分享社会财富的具体形式。民主的政治与公正的法律,尤其是宪政体制,已成为近现代文明国家典型的治国方式。总之,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作为人的解放的两个基本目标,是通过各项自由的社会制度来实现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适;;应当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读两本关于青年马克思的书有感[J];读书;1983年03期

2 魏中军;孙安迹;;断裂与机制:两种不同的理解——评“马克思是理论上反人道主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3 彭富春;;人的区分与美的规定——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4 白刚;张荣艳;;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双重使命[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5 吴晓明;;社会现实的发现:黑格尔与马克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6 卞绍斌;;公共生活的批判与重建: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7 张彭松,王雪冬;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确立及其解释[J];沧桑;2005年05期

8 孙登峰;;西方“马克思学”之“两个马克思”论的历史逻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张彭松;王雪冬;;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确立及其阐释[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孟凡密;朱法贞;;平民化的经典——解读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克洲;;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学比较(一)比较的基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欧阳谦;;德里达的“咏叹调”与马克思的精神遗产[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3 刘明艳;;马克思问题意识与个人真正自由追寻场域的转变——兼与张一兵先生商榷[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何小勇;;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逻辑转换[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靳辉明;;从“千年马克思”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6 孙熙国;;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大卫·麦克莱伦;张双利;;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今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8 张燕玲;;从“抽象劳动”的人到“感性实践”活动的人——析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对黑格尔的批判[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9 周树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兼评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否定[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10 胡军良;;正本清源 开拓创新——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聂锦芳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宗教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北京大学哲学系 仰海峰;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总体性原则[N];光明日报;2011年

3 南方周末记者 袁蕾 夏辰;回望马克思[N];南方周末;2011年

4 仰海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科整合中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张秀琴;马克思思想的全球传播与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诺曼·莱文 美国著名马克思学家 菲尼克斯国际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 赵玉兰 译;马克思阐释史的九个阶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特里尔·卡弗:马克思的后现代形象及其评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马塞洛·马斯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译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张秀琴 魏天舒;马克思思想在意大利的传播与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重新发现马克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刘文旋;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月岭;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余刚;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熊进;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D];武汉大学;2010年

4 管晓刚;马克思技术实践论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梁玉水;“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王萍霞;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方锡良;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钟志东;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侨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姥,

本文编号:2403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03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9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