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8 23:12
【摘要】:苏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落后俄国是否能够建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争执的焦点。列宁不拘泥于前人成说,从新的社会实践出发为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一个基本思路,即在无产阶级先取得政权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政治权力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要努力探索经济文化发展的最优途径和方法。因此,国家政治权力本身的运作模式、运作状态和运作效果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就是在继承和吸收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政治制度设想以及巴黎公社政权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对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进行的思考和探索。初看起来,这一问题已是尘封已久的历史性课题。但实际上,它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问题息息相关。今天我们研究这一历史问题,是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高度上,用新的眼光来重新思索列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问题和遗留的问题,以期从中领悟出那些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以研究列宁的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为主题,对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思考和探索进行整体性的解读,意在揭示列宁的政权建设思想在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从总体上看,全文逐层深入地探讨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1)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的形成发展;(2)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的内容;(3)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时代背景下,深深扎根于俄国半文明、半落后社会的特殊土壤中,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史进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列宁对苏维埃制度建设的探索必然要经过一个艰难的历程。总的来看,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经理论设想、制度初设、认识调整和制度改革四个阶段。十月革命前列宁对苏维埃的最初设想完全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和巴黎公社直接民主制的实践经验,把苏维埃看作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新型民主制度的载体,赋予其无比重要的意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把苏维埃设想蓝图变成了现实中的制度实践,在俄国历史上开启了一段以人民自治为基本原则的颇具特色的制度建设历程。这一时期列宁倾向于一举实行理想形态的人民群众直接民主,对俄国的现实国情欠缺考虑。国内战争爆发后,基于苏俄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和战争环境的压力,列宁逐渐调整了对苏维埃制度的理论认识,在实践中强化了高度集中的制度运作方式。苏维埃制度建设走了一段曲折弯路。国内形势好转后,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弊端开始显露,引起了列宁的担忧。为了矫正已经畸形化的苏维埃制度,列宁在生命最后时期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和重构的尝试,努力还权于苏维埃,还权于人民,试图建立一种党的领导与人民监督相结合、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发展模式。可惜的是,列宁健康状况的恶化中断了苏维埃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即便如此,列宁仍然在短暂的制度实践中留下了巨大的理论财富。 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蕴含着丰富深邃的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理念,其核心主题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民主发展的特殊道路和特殊规律。围绕这一主题,列宁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种种建议和设想。第一,,对苏维埃制度内涵的认识。列宁思想中的苏维埃绝不是单纯的立法机构,而是凝聚着列宁政治理想的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层意蕴的新型民主模式。在他看来,苏维埃制度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民意代表制度,还是一种崭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系统,更是一种全新的国家制度类型。第二,对国家机关建设的认识。列宁把反对官僚主义定为国家机关改革的主题,认为官僚主义的产生既与人的思想作风有关,更与制度建设的缺陷有关,主张从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加强国家机关建设。第三,对党政关系的认识。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是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的重中之重。他围绕苏维埃与党二者如何结合、如何划分职权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党政关系的基本原则。第四,对党际关系的认识。列宁从巩固工农联盟和维护苏维埃国家政权的制度策略角度主张有原则、有条件地实行多党联合执政。对于政权外的反对党派,列宁认为它们能否合法存在取决于对待苏维埃政权的态度。第五,对国家结构形式的认识。列宁经历了从反对联邦制、主张单一制到肯定并实施联邦制的思想转变。但他把联邦制看作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和通向单一制国家的过渡形式,从而形成了具有俄国特色的国家结构理论。 纵观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可以深切感受到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落后的俄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创造性探索。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列宁对苏维埃制度的开拓性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政体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界;探索了苏俄民主制度建设的若干规律,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议会制度的新型民主制度模式,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实践上,它确立了新型政治制度的总体框架,为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开启了新型民主政治建设的序幕,为俄国政治现代化指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为后来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借鉴。 然而,列宁对苏维埃制度的思考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反而被后人逐渐背离和放弃,致使这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民主制度演变为权力高度集中的集权制度,最终一步一步走向了灭亡的深渊。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环境的因素,也有制度的因素,既有具体实践的因素,也有理论本身的因素。综合起来,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在俄国特殊国情下的三大缺憾。一是没有解决好苏维埃制度理论构想与具体实践的差异。二是没有处理好苏维埃制度先进性与国情落后性的矛盾。三是没有统筹好苏维埃制度民主形式与本质内容的关系。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缺憾使得苏维埃制度在实践中遭遇机制桎梏和功能障碍,从而逐渐偏离了列宁预设的轨道。而后人对列宁思想的背离则进一步导致苏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道路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苏维埃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的意义。列宁对苏维埃制度的思考在内容上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针对当时特殊情况而提出的具体措施,也有为解决全局性重大问题而设立的基本原则。现在来看,他当时提出的许多具体措施确实已经失去了时代意义,但其中蕴含的基本原则却仍然保持着锐利的思想锋芒。这些原则和理念对于今天俄罗斯的民主制度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俄罗斯现行政治制度是在模仿西方民主模式基础上建立的。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后,这一政治制度仍然很不完善,国家政治生活依旧呈现“强国家——弱社会”的基本状态。当前俄罗斯的民主制度建设除了要继续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外,更需要从自己的历史中汲取科学的、先进的、有益的优秀成果,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列宁对苏维埃制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是俄罗斯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其中若干先进的、合理的思想观念值得它吸纳和借鉴。如列宁的人民主权思想对俄罗斯扩大国家杜马代表性的启示;列宁的反对官僚主义思想对俄罗斯完善行政体制的启示;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俄罗斯培育公民文化的启示。除了对俄罗斯具有借鉴意义外,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特殊规律,对现实社会主义的主要实践者中国更具启示价值。在当前中国,政治体制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关键时刻。列宁对苏维埃制度的改革构想为我们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尤其是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思想、民主集中制思想和吸收劳动者普遍参与国家管理的思想对当前中国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和特权腐败以及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列宁在探索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问题,解决了许多问题,也遗留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研究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探讨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列宁思想,更不是机械地搬用列宁的现成结论去解决改革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特征下吸收和借鉴列宁思想的精华,以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民主制度建设的新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庭科;从苏联的“一党制”到中国的“多党合作制”[J];党的文献;2002年06期

2 侯铁建;;试析俄罗斯的宪政转轨:一个比较制度分析视角[J];东北亚论坛;2007年06期

3 王志勇;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对苏维埃制度的超越——兼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包容性和灵活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3期

4 王丽华;;国外列宁研究中的不同观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6期

5 李桂兰;;俄罗斯学者论社会主义和俄罗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2期

6 高放;;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4期

7 郑异凡;;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4期

8 张述周;;列宁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构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9 王进芬;;试论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的局限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3期

10 任晓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早期进程及其教训[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2487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87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0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