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的多维审视

发布时间:2020-03-10 13:40
【摘要】: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上认识交往问题的。人类对于交往的理性认识是现代的事情,但是交往活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事实。交往历来是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而各个民族之间交往的扩大,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推动了民族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日益走向世界,其社会结构在这种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日益具有人类社会的总体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民族交往的历史格局与现实特点,阐述民族交往的多维性。 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必然发生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交往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涵化过程,正是在涵化的过程中,民族交往达到社会共生的状态。因此,涵化理论与共生理论为多维度认识民族交往,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照系。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别考察民族交往的类型,对民族交往的历史及动态有了相当理解的基础上,走入民族交往的田间地头,深入民族交往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大量的第一手的田野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性认识。在研读历史史料、分析现实素材的基础上,从认识论角度对民族交往进行总结与归纳。结合调研中了解到的实际问题,分析影响民族交往的各种因素。在挖掘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中,探寻构建和谐民族交往的现实路径。 全文分七章。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野下的民族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观及当代意义,民族交往的概念及历史格局与现实特点;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的引用与拓展:社会共生理论与文化“涵化”理论;第三章是我国民族交往的历史追述与现实考察;第四章是案例与分析,主要围绕田野调查的民族交往案例进行论述;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也是创新之处,立足现实观察与分析视角,提出民族交往的三个认识维度,并展开论述;第六章是认知与剖析:结合田野调查得出的结论,对影响我国民族交往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七章是阐释与构建:首先从民族和谐交往的思想渊源入手,分析和谐民族交往的现实要求与路径等。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D6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杭生;;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解读[J];创新;2009年12期

2 徐荫培,,王文阁;跨世纪的现代新区──望京新城[J];城市开发;1994年12期

3 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05期

4 郑信哲;张丽娜;;略论北京望京地区韩国人与当地汉族居民的关系[J];当代韩国;2008年03期

5 张丽娜;朴盛镇;郑信哲;;多民族、多国籍的城市社区研究——以北京市望京地区为主线[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曹浩瀚;《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新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02期

7 许尔才;张建军;;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因素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02期

8 蔡恒松;;民族和谐的法治之维[J];法制与社会;2009年02期

9 程守艳;;权利的关照:民族自治地方非自治主体少数民族政治权利试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10 林钧昌;赵强;;城市化进程中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以威海市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严庆;[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把多勋;[N];光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汪挺;[N];中国商报;2006年

4 陈克进;[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钟适平;[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 秘书长 余远辉;[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评论员;[N];人民日报;2009年

8 记者 潘跃;[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周竞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周传斌;中国民族理论新范式的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永灿;瞿同祖法律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苏纯怡;地区文化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大陆、台湾意汉译文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朴盛镇;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6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586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5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