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儒家文化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7 20:30
【摘要】:毛泽东的儒家文化观,是指毛泽东在不同阶段,对于儒家文化的看法和评价,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对待儒家文化的方法和态度。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创造发展的方针,既对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又对其中的糟粕进行了批判和改造,是当今党正确对待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融入社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毛泽东的儒家文化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对于儒家文化的态度并非从小就一成不变的。在以儒家教育为主流的求学时代,毛泽东对于儒家文化的态度还是以认同为主,并以儒家话语解释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917年离开湖南达到北京之后,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毛泽东对于儒家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强烈的转变,改为对儒家落后性一面的强烈批判,但这时毛泽东对儒家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毛泽东开始使用马克思理论的框架去解析儒家文化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属性,这意味着毛泽东的儒家文化观开始走向成熟。1935年以后,随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探索的逐步成功,他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基本成熟并大致定型,并确立了对待儒家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总体方针。毛泽东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儒家文化中与封建礼教相关的腐朽落后的一面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清算,坚决批判尊孔复古的社会思潮,揭露儒家“仁”爱道德理念的阶级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以唯物史观批判“伦理本位”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并对孔子的历史地位和生平活动作出客观评价;其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依据,对儒家文化中“知行”“正名”“中庸”等重要思想进行分析,在肯定其时代进步性的同时,指出儒家哲学思想中存在着的形而上和唯心主义的一面,实现对儒家哲学理念的辨析和超越。毛泽东以“批判继承”的总体方针来对待儒家文化的另一方面,在于将儒家文化的合理内涵和当代价值与落后的、腐朽的部分相分离之后,吸纳和接受儒家文化符合时代特征、促进社会进步的部分,实现对儒家文化优秀成分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运用。这种继承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毛泽东在政治、策略、党的建设和教育等方面,将儒家典籍中的思想、概念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当中,实现了对儒家文化优秀遗产的合理运用。从60年代中期到毛泽东逝世的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发生了剧烈的转变,推翻了自己之前对儒家文化的大量判断和观点,走上了全面否定儒家文化的道路。这种转变的具体内容,表现在毛泽东对儒家历史认知的重大改变和对儒家文化的方针由批判继承改为全面否定,并通过“破四旧”、“批林批孔”等大规模群众性运动来实现对儒家和孔子的批判。毛泽东晚年儒家文化观转变的原因,不仅在于客观环境的影响,还在于毛泽东晚年的思想在历史观和哲学观上出现了失误,使得毛泽东不能客观认识儒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积极作用,放弃了“批判继承”这一在已经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儒家观,走上彻底否定儒家文化的道路。毛泽东对儒家文化的看法,和正反两方面的启示和教训,对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的精华,创造出适应时代和人民要求的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日益重要的当今社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宽容、开放的心态面对如儒家文化的热潮,吸收和借鉴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文化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尽一份力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A84
本文编号:2587661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A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兵;;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J];前线;2017年04期
2 毛胜;;毛泽东对儒学与孔教的认识[J];毛泽东研究;2016年04期
3 任剑涛;;“红儒”与“原儒”: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关系[J];江海学刊;2016年02期
4 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演变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06期
5 秦宁波;;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对儒家哲学问题的认识[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年04期
6 周炽成;;新的正统:“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荀子[J];邯郸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7 唐正芒;徐功献;;延安时期中共对传统哲学和伦理道德的改造与利用[J];求索;2015年05期
8 胡艳辉;;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9 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J];毛泽东研究;2015年02期
10 何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01期
,本文编号:2587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58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