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08:34
   本文拟就20世纪初期在中日两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一位先驱人物——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初步研究。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他所生活时代的社会的现实下,联合他自身的情感、品质和活动,在完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追求学问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极具东方色彩,在中日两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留下重要印记。全文以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研究对象,具体分为形成条件、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内容、意义与缺失四个部分来展开论述。首先,河上肇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下的成果。客观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日本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为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提够了可能性。主观上,同他自身的情感、品质和活动是分不开的: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诉求、“追求真理的至柔的心”以及谦虚严谨的学术品格、积极参加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其次,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是荆棘载途的,却也呈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萌芽时期(1902年——1923年),雏形时期(1924年——1927年),成熟时期(1928年——1933年)。再次,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两个问题上:一是河上肇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着重从其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三个部分,即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来论述的;二是河上肇论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即以赤忱之心、自省之心和信念之心三个人生态度来对待科学真理。最后,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中日两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对我们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借鉴意义;二是对我们在新时代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价值。当然,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观也是有缺失的,受历史条件及河上肇自身思想活动的影响,其缺失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思想和理论出发点两个方面。
【学位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A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虹;;河上肇的晚期创作与中国道家思想[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2 鹿兮;;影响早期中共的日共思想家河上肇[J];党史博览;2018年06期

3 孙羽津;周颖;;河上肇的诗歌[J];世界文学;2017年01期

4 彭明榜;张皓;;1919年·李大钊(29岁)[J];中国青年;1999年09期

5 宋嘉扬;靳明全;;周恩来与周佛海同期师学河上肇之差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王家骅,杨志书;河上肇的思想历程与儒学[J];日本研究;1994年04期

7 一海知

本文编号:2819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19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