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9 13:2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对青年充满着真诚的信任和无限的关爱,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青年培养思想。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和任何其它思想一样,其产生和发展既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又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基础,并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几个阶段。它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青年培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毛泽东青年德育培养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和中国历史知识培养。其次,毛泽东青年智育培养思想,主要包含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再次,毛泽东青年体育培养思想,主要体现在健康第一、强健意志和积极主动等方面。毛泽东作为伟大的理论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实践家。毛泽东在青年培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结合问题。他的青年培养思想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来实现。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树立先进与榜样引导相结合。第三,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既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不可...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2. 选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3. 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4. 选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章 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1 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渊源
        1.1.1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1.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培养思想
        1.1.3 广大青年的社会实践
    1.2 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1.2.1 萌芽阶段
        1.2.2 形成阶段
        1.2.3 发展阶段
第二章 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对青年的德育培养思想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
        2.1.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
        2.1.3 中国历史知识的培养
    2.2 对青年的智育培养思想
        2.2.1 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
        2.2.2 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
        2.2.3 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对青年的体育培养思想
        2.3.1 健康第一思想
        2.3.2 强健意志思想
        2.3.3 积极主动思想
第三章 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的实践途径
    3.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2 树立先进与榜样引导相结合
    3.3 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
第四章 对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的评价
    4.1 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的历史贡献
        4.1.1 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4.1.2 造就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1.3 成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青年培养思想的理论指导
    4.2 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的不足之处
        4.2.1 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深受时代影响
        4.2.2 社会主义建设中夸大了精神和道德的作用
        4.2.3 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采取了政治化和理想化模式
    4.3 毛泽东青年培养思想的启示
        4.3.1 必须始终进行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4.3.2 必须高度重视青年的德智体协调发展
        4.3.3 必须着重加强青年的动手实践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毛泽东关于教育在发展生产力中作用的思想[J]. 张俊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2]毛泽东国家文化利益观略论[J]. 张俊国.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8(04)
[3]毛泽东的青少年体育教育思想研究[J]. 李海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2)
[4]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与伟大的民族复兴[J]. 景德根,戢伟光.  技术与教育. 2006(02)
[5]毛泽东与机关业余教育[J]. 孙保华.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91(01)



本文编号:2966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966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2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