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0 23:39
  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受到西方哲学中关于人的主体地位思想的影响,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人的主体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本主义。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包括威廉·佩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劳动主体性思想,并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备的表述。马克思《资本论》中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内容包括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剩余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以及共产主义原理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这一思想的建立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同时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题,即实现劳动主体性的回归,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无论在革命或建设时期,劳动人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历代领导人所重视,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劳动人民主体地位确立、主体权利保障、主体利益实现的探索。将《资本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与当今中国社会实际相联系,就表现为毛泽东的人民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民立场。这表明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思想在中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中一直在场,并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现实价值。 

【文章来源】: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理论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主体性思想简述
        1.4.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资本论》中劳动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西方哲学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研究
        2.1.1 古希腊哲学中人的主体思想
        2.1.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2.1.3 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本主义
    2.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2.2.1 威廉·配第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2.2.2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2.2.3 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
        2.3.1 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
        2.3.2 人是实践的主体
        2.3.3 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特征
    2.4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2.4.1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阐释
        2.4.2 马克思群众史观给予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意识启蒙
第3章 《资本论》中劳动主体性思想的解读
    3.1 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3.1.1 劳动的本质体现了劳动主体性属性
        3.1.2 劳动二重性揭示了劳动主体性地位
        3.1.3 价值规律是实现劳动主体性权益的规律
    3.2 剩余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3.2.1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带来劳动主体性的丧失
        3.2.2 剩余价值生产呈现资本对生产统领地位和对劳动主体性的否定
        3.2.3 剩余价值实现过程表明劳动与劳动所有权分离及对劳动主体性的消解
        3.2.4 剩余价值的分配进一步揭示了劳动主体性利益丧失的原因
        3.2.5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表明资本自我否定和劳动主体性回归的必然性
    3.3 共产主义原理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3.3.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与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3.2 共产主义社会异化的扬弃与劳动主体性的复归
        3.3.3 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主体性回归的条件与特征
第4章 《资本论》中劳动主体性思想的价值指向: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4.1 劳动主体性的复归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
        4.1.1 劳动的解放是实现劳动主体性复归的条件
        4.1.2 消除异化劳动是实现劳动主体性复归的重要途径
    4.2 劳动主体性的真正实现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2.1 劳动主体性与人的能力的发展
        4.2.2 劳动主体性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4.2.3 劳动主体性与人的需要的满足
        4.2.4 劳动主体性与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过程理论与劳动主体的重构——布若威与马克思[J]. 周霞.  学术研究. 2018(11)
[2]马克思恩格斯“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吴海江,徐伟轩.  东南学术. 2018(05)
[3]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本真意蕴和现实进路[J]. 胡磊,赵学清.  改革与战略. 2018(07)
[4]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情感意蕴及其当代意义[J]. 欧阳康,熊治东.  世界哲学. 2018(04)
[5]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主体性及其实现逻辑[J]. 张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6]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三重意蕴[J]. 李志军.  前线. 2018(04)
[7]马克思社会发展论域中的“四个有利于”[J]. 朱虹,吴楠.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7(04)
[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立场[J]. 郑有贵.  红旗文稿. 2017(20)
[9]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被遮蔽的一面及其与资本逻辑瓦解的内在关联[J]. 梁豪,胡绪明.  江西社会科学. 2017(07)
[10]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主体性问题探究[J]. 陈光,贺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博士论文
[1]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演变及其制度嵌入[D]. 伍美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
[2]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D]. 聂阳.东北师范大学 2018
[3]《资本论》与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D]. 邵然.吉林大学 2017
[4]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历史解读[D]. 夏雪.中共中央党校 2016
[5]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研究[D]. 贺汉魂.湖南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D]. 陈大帅.河南大学 2016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体性思想研究[D]. 谢国雄.广西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69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969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e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