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1-01-11 13:1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从创立之始就不停地与旧唯物主义、各种唯心主义进行斗争。唯物史观经历了它的创立、经济学上与政治学上的证明与运用,逐渐发展、成熟、完善起来。本文通过探讨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关系,用实证比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的异同,阐述了恩格斯晚年在历史跨越论、两种生产理论、历史合力论、国家学说以及意识形态学说方面对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并进一步分析了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在革命与社会建设中的应用与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恩格斯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了对唯物史观的探讨,实现了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的统一,也集中体现了历史本体论、历史决定论与历史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恩格斯逝世后理论界出现“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大争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否定唯物史观,认为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背离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卢卡奇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剖析后出现“马恩对立论”、“马恩差异论”。所谓“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争论与探讨,恰恰说明唯物史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总的来说是一脉相承的...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唯物史观的创立
第二章 唯物史观的运用、证明和发展
一、唯物史观在政治上的证明和发展
二、唯物史观在经济学上的证明和发展
第三章 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第四章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
一、历史跨越论
(一) 批判特卡乔夫的"社会跨越"理论
(二) 俄国农村公社实现历史跨越发展的条件
(三) "跨越"资本主义是东方落后国家的共同规律
(四) 马克思与恩格斯"历史跨越论"的异同
(五) 历史跨越论在实践中的创新与运用
二、两种生产理论
(一) 两种生产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二) 恩格斯晚年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
(三) 两种生产理论在我国的创新发展与实际运用
三、历史合力论
(一) 历史合力论的思想内涵
(二) 历史合力论的特点
(三) 理论界对历史合力论的争议
(四) 历史合力论的理论意义
(五) 历史合力论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四、国家学说
(一) 国家与经济的关系
(二) 国家与革命的关系
(三) 恩格斯晚年国家学说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创新发展
五、意识形态学说
(一) 恩格斯晚年对意识形态的解读
(二) 恩格斯晚年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三) 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五章、"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一、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恩差异论的两个理论维度及其文本论据的考察——以《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为考察对象[J]. 罗伯中. 理论探讨. 2009(05)
[2]恩格斯的公式具有怎样的哲学视域——驳阿尔都塞对“历史合力论”的批评[J]. 张文喜. 学术月刊. 2009(08)
[3]晚年恩格斯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概念[J]. 周宏. 南京社会科学. 2008(12)
[4]正确看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异[J]. 吴家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7)
[5]科学发展观:社会历史“合力论”的新发展[J]. 朱传棨.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8(00)
[6]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的演进——被误读的恩格斯晚年思想[J]. 孙代尧.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7]关于伯恩施坦几个观点的评析[J]. 徐觉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06)
[8]从暴力革命到“和平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策略思想演进之探讨[J]. 孙代尧.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6)
[9]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艺术整体”研究的意义及其启示——兼谈中国社会跨越发展的整体性认识[J]. 冯景源,林坚. 东方论坛. 2007(04)
[10]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别[J]. 何中华. 现代哲学. 2007(03)
本文编号:2970834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唯物史观的创立
第二章 唯物史观的运用、证明和发展
一、唯物史观在政治上的证明和发展
二、唯物史观在经济学上的证明和发展
第三章 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第四章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
一、历史跨越论
(一) 批判特卡乔夫的"社会跨越"理论
(二) 俄国农村公社实现历史跨越发展的条件
(三) "跨越"资本主义是东方落后国家的共同规律
(四) 马克思与恩格斯"历史跨越论"的异同
(五) 历史跨越论在实践中的创新与运用
二、两种生产理论
(一) 两种生产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二) 恩格斯晚年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
(三) 两种生产理论在我国的创新发展与实际运用
三、历史合力论
(一) 历史合力论的思想内涵
(二) 历史合力论的特点
(三) 理论界对历史合力论的争议
(四) 历史合力论的理论意义
(五) 历史合力论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四、国家学说
(一) 国家与经济的关系
(二) 国家与革命的关系
(三) 恩格斯晚年国家学说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创新发展
五、意识形态学说
(一) 恩格斯晚年对意识形态的解读
(二) 恩格斯晚年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三) 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五章、"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一、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恩差异论的两个理论维度及其文本论据的考察——以《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为考察对象[J]. 罗伯中. 理论探讨. 2009(05)
[2]恩格斯的公式具有怎样的哲学视域——驳阿尔都塞对“历史合力论”的批评[J]. 张文喜. 学术月刊. 2009(08)
[3]晚年恩格斯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概念[J]. 周宏. 南京社会科学. 2008(12)
[4]正确看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异[J]. 吴家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7)
[5]科学发展观:社会历史“合力论”的新发展[J]. 朱传棨.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8(00)
[6]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的演进——被误读的恩格斯晚年思想[J]. 孙代尧.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7]关于伯恩施坦几个观点的评析[J]. 徐觉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06)
[8]从暴力革命到“和平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策略思想演进之探讨[J]. 孙代尧.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6)
[9]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艺术整体”研究的意义及其启示——兼谈中国社会跨越发展的整体性认识[J]. 冯景源,林坚. 东方论坛. 2007(04)
[10]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别[J]. 何中华. 现代哲学. 2007(03)
本文编号:2970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97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