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的乡村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2021-01-24 03:54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进行系统审视后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不仅阐明了社会有机体的特质所在,而且分析了社会有机体的内部构成与生成逻辑,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现实的人"为能动主体,以自然界为生存前提。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观照乡村社会治理,要求我们整体统筹治理内容,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与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的内在结合;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视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依靠力量与受益对象;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妥善处理乡村社会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文章来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20,(03)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特质论视域下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容统筹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特质论分析
    (二)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容统筹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主体论视域下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择定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主体论分析
    (二)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择定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前提论视域下乡村社会治理的自然支撑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前提论分析
    (二)乡村社会治理的自然支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乡再平衡进程中的乡村社会治理及其路径: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J]. 倪咸林.  理论月刊. 2019(10)
[2]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理据分析[J]. 孙迪亮,宋晓蓓.  科学社会主义. 2018(01)
[3]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多维透析[J]. 焦冉.  理论与改革. 2017(06)



本文编号:2996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996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8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