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目的学说之解读
发布时间:2021-02-15 16:55
在人类思想史上,目的论渊源流长,形式多种多样,是一种思想内容极其丰富的理论。传统意义上的目的论满足了人们探究自然界原委的好奇心理。但是随着自然科学和科学主义精神的发展,这种目的论从最具权威的解释模式变成所有理论中最“臭名昭著”的理论。可是,其中的合理性因素和启发性思想被新的科学主义和现代生物学所吸取和发展了,并且对目的论进行了重新的阐释。目的论在这样环境下复苏了。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将目光再一次投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试图运用新目的论的思想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目的的学说。与此同时,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目的学说中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因此本文选取了马克思主义目的学说作为研究对象,对马列经典著作中关于目的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解读。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笔者介绍了目的论的起源及其历史演进:认为目的概念的滥用、加之人类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是目的论范式的产生的原因。同时对目的论的演化进行了梳理,特别区分开传统的和20世纪以后的新目的论的思想。为接下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目的的学说作理论上的铺垫。第二部分是针对新目论思想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目的学说进行了重新解...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目的论的起源及其历史演进
1.1 目的论的起源
1.2 目的论的历史演进
1.2.1 传统意义上的目的论
1.2.2 传统目的论中的合理性因素
1.2.3 20世纪的目的论思想
2. 马克思主义目的学说
2.1 自然界的“目的”
2.1.1 关于“自然界存在目的”观点的误读
2.1.2 目的解释和演绎解释之区别
2.1.3 自然界“目的”的最终本质
2.2 人的目的
2.2.1 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目的性活动的联系和区别
2.2.2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特性决定了只有人能依照自觉抱定的目的进行活动
2.2.3 生产劳动和审美活动是人独具的目的性活动形式
2.3 新目的论和马克思主义目的学说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目的的建构
3.1 目的的建构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3.2 目的的建构应遵循的原则
3.2.1 外在尺度
3.2.2 内在尺度
3.2.3 美的尺度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目的的实现
4.1 目的的实现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4.2 目的的实现应遵循客观规律性
4.3 目的实现过程中的不断的自我修正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的目的性活动与人的自我生成[J]. 王德军.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1)
[2]评新世纪前后关于“美的规律”的论争[J]. 汪正龙. 社会科学家. 2006(06)
[3]马克思“目的作为规律”思想探微[J]. 刘曙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4]目的因与目的性:调节性与构造性——康德自然目的论思想与现代生物学中的目的论思想比较研究[J]. 邓南海. 学术研究. 2006(11)
[5]“生物学转向”与新目的论[J]. 高新民,赵泽林. 哲学动态. 2006(05)
[6]目的论解释及其意义[J]. 黄正华.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02)
[7]哲学的“进化论转向”——再论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J]. 赵敦华. 哲学研究. 2003(07)
[8]马克思美的规律论新解[J]. 徐正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9]人学研究的“达尔文范式”[J]. 赵敦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10]论因果、目的和必然[J]. 姜琬. 江苏社会科学. 2002(04)
本文编号:3035210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目的论的起源及其历史演进
1.1 目的论的起源
1.2 目的论的历史演进
1.2.1 传统意义上的目的论
1.2.2 传统目的论中的合理性因素
1.2.3 20世纪的目的论思想
2. 马克思主义目的学说
2.1 自然界的“目的”
2.1.1 关于“自然界存在目的”观点的误读
2.1.2 目的解释和演绎解释之区别
2.1.3 自然界“目的”的最终本质
2.2 人的目的
2.2.1 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目的性活动的联系和区别
2.2.2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特性决定了只有人能依照自觉抱定的目的进行活动
2.2.3 生产劳动和审美活动是人独具的目的性活动形式
2.3 新目的论和马克思主义目的学说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目的的建构
3.1 目的的建构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3.2 目的的建构应遵循的原则
3.2.1 外在尺度
3.2.2 内在尺度
3.2.3 美的尺度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目的的实现
4.1 目的的实现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4.2 目的的实现应遵循客观规律性
4.3 目的实现过程中的不断的自我修正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的目的性活动与人的自我生成[J]. 王德军.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1)
[2]评新世纪前后关于“美的规律”的论争[J]. 汪正龙. 社会科学家. 2006(06)
[3]马克思“目的作为规律”思想探微[J]. 刘曙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4]目的因与目的性:调节性与构造性——康德自然目的论思想与现代生物学中的目的论思想比较研究[J]. 邓南海. 学术研究. 2006(11)
[5]“生物学转向”与新目的论[J]. 高新民,赵泽林. 哲学动态. 2006(05)
[6]目的论解释及其意义[J]. 黄正华.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02)
[7]哲学的“进化论转向”——再论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J]. 赵敦华. 哲学研究. 2003(07)
[8]马克思美的规律论新解[J]. 徐正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9]人学研究的“达尔文范式”[J]. 赵敦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10]论因果、目的和必然[J]. 姜琬. 江苏社会科学. 2002(04)
本文编号:3035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3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