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探微
发布时间:2021-02-21 07:27
邓小平民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新时期中国改革和建设成就在思想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加强邓小平民本思想的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民本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推动中国哲学研究事业的进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工作。本文始终遵循着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所学的哲学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背景资料,采取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方式,力求从哲学层面系统阐述这一思想的传承过程、内涵、特征、时代哲学意义等方面问题,完成整个论文的撰写工作。力求从哲学层面上来挖掘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深刻内涵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将分五个章节对邓小平民本思想进行哲学性阐述:前言是对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等做铺垫式诠释。第一章论述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传承,将从继承与发展的视角来论证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传承过程,强调它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民本思想。特别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传承
(一) 邓小平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 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3. 邓小平对毛泽东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 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本质
1. 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资产阶级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
2. 邓小平民本思想是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实践展开的
3. 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哲学价值取向
二、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内涵
(一) 民本思想的哲学精髓
1. 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精髓得以体现有它的形成过程
3. 哲学精髓的贯彻是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体现和阐释
(二) 民本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
1. 唯物史观基础的新型阐释
2. 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
3. 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丰富发展
4. 群众史观的全新把握
(三) 民本思想的辩证法
1. 民本思想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2. 着眼于民本实际和民本发展
3. 善用联系的辩证法观点和宏观战略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四) 民本思想的认识论
1. 实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论的重大突破
2. 实践观与价值观相统一
3. 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
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相结合
(五) 民本思想的方法论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2.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方法论
3. 系统和辩证的方法论
4. 群众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三、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特征
(一) 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哲学价值取向
(二)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性
(三) 贯穿于民本思想之始终的实践性
(四) 不断扬弃和创新的发展特性
四、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时代哲学意义
(一)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时代要求
(二) 为发挥人民群众伟大历史作用和建设实践提供哲学指导
(三) 为密切党群关系和加强改善党的建设提供哲学依据
(四) 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先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精髓范畴[J]. 王景. 滁州学院学报. 2007(02)
[2]21世纪中国人本思想研究述评[J]. 马文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6(03)
[3]毛泽东与邓小平民本思想之比较[J]. 蔺福军,郭晓光. 社会科学战线. 2005(04)
[4]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飞跃[J]. 王万民.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4(06)
[5]试论邓小平的人本思想[J]. 肖启庆. 江汉大学学报. 2004(03)
[6]论邓小平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J]. 蔡春玲.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7]试论邓小平的民本思想[J]. 蒋伏虎. 前沿. 2004(08)
[8]浅论邓小平民本思想[J]. 王俊荣,陈庆玲. 社科纵横. 2004(04)
[9]试论邓小平以人民为本的哲学思想[J]. 邹宇昆. 学术探索. 2003(05)
[10]论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意蕴及其时代价值[J]. 谢清果.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04)
硕士论文
[1]论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D]. 高向阳.延边大学 2007
[2]邓小平理论中一般与个别方法论研究[D]. 白恒雪.河北大学 2006
[3]论邓小平的民本主义哲学[D]. 李映楠.湖南师范大学 2006
[4]邓小平民本思想研究[D]. 王俊荣.安徽师范大学 2006
[5]论邓小平民本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 王涛清.河北大学 2005
[6]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D]. 吴现波.河北大学 2005
[7]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贡献[D]. 于国丽.武汉大学 2005
[8]邓小平以民为本思想研究[D]. 祁静.苏州大学 2005
[9]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D]. 吴海霞.长春理工大学 2004
[10]邓小平人学思想探微[D]. 张少元.西安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44038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传承
(一) 邓小平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 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3. 邓小平对毛泽东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 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本质
1. 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资产阶级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
2. 邓小平民本思想是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实践展开的
3. 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哲学价值取向
二、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内涵
(一) 民本思想的哲学精髓
1. 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精髓得以体现有它的形成过程
3. 哲学精髓的贯彻是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体现和阐释
(二) 民本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
1. 唯物史观基础的新型阐释
2. 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
3. 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丰富发展
4. 群众史观的全新把握
(三) 民本思想的辩证法
1. 民本思想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2. 着眼于民本实际和民本发展
3. 善用联系的辩证法观点和宏观战略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四) 民本思想的认识论
1. 实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论的重大突破
2. 实践观与价值观相统一
3. 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
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相结合
(五) 民本思想的方法论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2.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方法论
3. 系统和辩证的方法论
4. 群众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三、邓小平民本思想的哲学特征
(一) 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哲学价值取向
(二)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性
(三) 贯穿于民本思想之始终的实践性
(四) 不断扬弃和创新的发展特性
四、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时代哲学意义
(一)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时代要求
(二) 为发挥人民群众伟大历史作用和建设实践提供哲学指导
(三) 为密切党群关系和加强改善党的建设提供哲学依据
(四) 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先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精髓范畴[J]. 王景. 滁州学院学报. 2007(02)
[2]21世纪中国人本思想研究述评[J]. 马文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6(03)
[3]毛泽东与邓小平民本思想之比较[J]. 蔺福军,郭晓光. 社会科学战线. 2005(04)
[4]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飞跃[J]. 王万民.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4(06)
[5]试论邓小平的人本思想[J]. 肖启庆. 江汉大学学报. 2004(03)
[6]论邓小平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J]. 蔡春玲.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7]试论邓小平的民本思想[J]. 蒋伏虎. 前沿. 2004(08)
[8]浅论邓小平民本思想[J]. 王俊荣,陈庆玲. 社科纵横. 2004(04)
[9]试论邓小平以人民为本的哲学思想[J]. 邹宇昆. 学术探索. 2003(05)
[10]论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意蕴及其时代价值[J]. 谢清果.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04)
硕士论文
[1]论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D]. 高向阳.延边大学 2007
[2]邓小平理论中一般与个别方法论研究[D]. 白恒雪.河北大学 2006
[3]论邓小平的民本主义哲学[D]. 李映楠.湖南师范大学 2006
[4]邓小平民本思想研究[D]. 王俊荣.安徽师范大学 2006
[5]论邓小平民本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 王涛清.河北大学 2005
[6]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D]. 吴现波.河北大学 2005
[7]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贡献[D]. 于国丽.武汉大学 2005
[8]邓小平以民为本思想研究[D]. 祁静.苏州大学 2005
[9]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D]. 吴海霞.长春理工大学 2004
[10]邓小平人学思想探微[D]. 张少元.西安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44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4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