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理论与和谐社会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9 20:21
  公共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是在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的整合中所形成的人类生存的共在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依性。一般而言,公共性具有公开性、多样性、共同性等特征。而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性则更加强调民主性、公共理性与共生性等价值诉求,这些都使公共性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谐社会从古至今都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从一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社会中的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是一种在社会中的全体人民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形态。而目前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具有全新的意义,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全面和谐的社会。公共性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二者都具有“和谐”的含义;二者的核心内容都是善治;二者都是提倡兼容的哲学思想;二者都主张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因此,深入研究公共性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而有助于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社会实践,公共性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主要体...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关于公共性理论与和谐社会的研究现状
        (一) 公共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 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的研究状况
    二、选题意义与创新
    三、研究方法
一、公共性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的解读
    (一) 公共性理论
        1、公共性的含义
        2、公共性的客观基础
        3、公共性的历史发展
        4、公共性的现代意蕴
    (二) 和谐社会理论
        1、“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二、公共性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 公共性与和谐社会的共同涵义:和谐
    (二) 公共性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善治
    (三) 公共性与和谐社会都是提倡兼容的哲学思想
    (四) 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公共性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往和谐社会的比较
    (二) 公共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1、奠定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公正性基础
        2、奠定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合法性基础
        3、奠定了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础
    (三) 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四、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共生共赢
    (一) 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步共进
        1、和谐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
    (二) 坚持文化多样性进而形成共生共赢意识
    (三) 形成求同存异与共处竞争的意识
        1、改变对抗性思维
        2、使文明在互补中发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J]. 秋石.  求是. 2009(06)
[2]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 胡锦涛.  求是. 2009(01)
[3]文化全球化的前景与和谐世界的构建[J]. 李丹.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01)
[4]现代社会中的理性与公共理性[J]. 史云贵.  江苏社会科学. 2007(04)
[5]论公共性的原始发生[J]. 晏辉.  教学与研究. 2007(04)
[6]论公共性的四个典型层面[J]. 沈湘平.  教学与研究. 2007(04)
[7]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对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启示[J]. 史云贵.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   求是. 2006(20)
[9]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视角:从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J]. 刘金文,刘然.  湖北社会科学. 2006(06)
[10]公共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公民之维[J]. 张亚泽.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6(03)



本文编号:3073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73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7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