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 ——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新解读
发布时间:2021-03-10 05:36
本文立足马克思的原作,注重从实质上、根本目的上研究共产主义,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去人们因为时代的需要和受历史条件的规约,注重从公有制、计划经济、按需分配等制度层面认识共产主义,往往忽视缺失了一个基本方面,那就是作为主体的根本目的的人。在马克思那里,如《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所预示的,共产主义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以每一个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就是说,共产主义是实体、社会制度或形式,仍处于制度手段层面,自由人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体、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研究共产主义,首要的应该从理论上对自由人予以重点说明。马克思不是凭空设想未来社会的人,而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分析资产阶级旧社会的人中揭示未来新社会的人的。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的、活生生的个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现实的个人就是马克思所指的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他称之为异化的个人、偶然的个人。异化的个人相比之前的“自然的人”摆脱了对共同体的依赖,有了某种独立性,但受到自己创造物——商品、货币、资本等的残酷奴役和支配,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课题的提出
(一) 缘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读
(二) 起于现实生活中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误解
(三) 时代发展要求从根本目的上研究共产主义
(四) 整体马克思研究要求从根本目的上解读共产主义
二、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自由人的实现
一、现实的个人
(一) 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人
(二) 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的个人
(三)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二、异化的个人
(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异化的人”的分析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偶然的个人”的分析
(三) 《资本论》及手稿对“异化的人”的分析
(四) 异化的人也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三、自由人
(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总体的人”的分析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完整的个人”、“真正个人”的分析
(三) 《资本论》及手稿对“自由人”的分析
(四) 马克思的“自由人”是什么
第二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自由人联合体
一、从“虚幻的共同体”到“真实的集体”
(一) “虚幻的共同体”
(二) “真实的集体”
二、自由人联合体的制度设计
(一) 社会个人所有制
(二) 按计划调节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 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制度
第三章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
一、自由人与自由人联合体是历史共生的
二、自由人与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统一的
三、共产主义社会将终结人类奴役史开始人的自由发展史
四、以人为本应该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本质
第四章 马克思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以人为本共产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一) 人本主义
(二) 空想社会主义
二、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一) 人类解放——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探索的开端
(二) 共产主义是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初步提出
(三) 共产主义是保证个人自由实现的真实共同体——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逐步形成
(四)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
三、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丰富、成熟和发展
(一)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个体自由为尺度揭示了人类发展史的规律
(二) 《资本论》揭示了现实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趋势和条件
(三) 《哥达纲领批判》走进共产主义的制度设计
四、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
第五章 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居于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核心地位
一、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人为本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 唯物史观揭示了以人为本共产主义实现的主体、动力和必然性
(二)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一步揭示了以人为本共产主义实现的趋势和条件
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人为本共产主义实现道路的探索
(一) 无产阶级负有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二) 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三) 无产阶级政权为向以人为本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三、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核心理念
第六章 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以人为本共产主义的理论价值
(一) 显现了人在马克思学说中的主导地位
(二) 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学说和著作
(三) 拨开迷雾,还原本真的马克思主义
(四) 科学地确定马克思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
二、以人为本共产主义的实践意义
(一) 对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指导意义
(二) 对认识当代中国发展有启示意义
(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导向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论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探讨[J]. 宁金和,唐小民. 西藏发展论坛. 2009(06)
[2]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之和谐意蕴[J]. 吕翠微. 科学社会主义. 2009(04)
[3]从世界经济危机看社会主义前景[J]. 高放. 科学社会主义. 2009(03)
[4]以“自由人的联合体”看改革开放[J]. 张春贵,李兴伟. 兰州学刊. 2009(06)
[5]马克思的集体思想[J]. 邓晓臻.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02)
[6]从“以制度为本”到“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实质性突破[J]. 左凤荣. 探索与争鸣. 2009(02)
[7]从《资本论》看马克思学说的性质[J]. 潘宇鹏. 学术论坛. 2009(02)
[8]“共同体”、“资产阶级社会”、“自由人联合体”——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嬗变看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J]. 王虎学,万资姿. 湖北社会科学. 2009(01)
[9]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 吴宏政,王玉柱.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12)
[10]《共产党宣言》当代解读[J]. 高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历史生成[D]. 王盛辉.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D]. 沈大光.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经济发展中的人本诉求研究[D]. 蒋锦洪.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方式[D]. 王丽娟.河南大学 2009
[2]马克思“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D]. 赵洪福.山东师范大学 2006
[3]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形成及当代意义[D]. 熊振均.安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74141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课题的提出
(一) 缘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读
(二) 起于现实生活中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误解
(三) 时代发展要求从根本目的上研究共产主义
(四) 整体马克思研究要求从根本目的上解读共产主义
二、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自由人的实现
一、现实的个人
(一) 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人
(二) 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的个人
(三)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二、异化的个人
(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异化的人”的分析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偶然的个人”的分析
(三) 《资本论》及手稿对“异化的人”的分析
(四) 异化的人也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三、自由人
(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总体的人”的分析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完整的个人”、“真正个人”的分析
(三) 《资本论》及手稿对“自由人”的分析
(四) 马克思的“自由人”是什么
第二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自由人联合体
一、从“虚幻的共同体”到“真实的集体”
(一) “虚幻的共同体”
(二) “真实的集体”
二、自由人联合体的制度设计
(一) 社会个人所有制
(二) 按计划调节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 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制度
第三章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
一、自由人与自由人联合体是历史共生的
二、自由人与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统一的
三、共产主义社会将终结人类奴役史开始人的自由发展史
四、以人为本应该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本质
第四章 马克思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以人为本共产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一) 人本主义
(二) 空想社会主义
二、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一) 人类解放——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探索的开端
(二) 共产主义是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初步提出
(三) 共产主义是保证个人自由实现的真实共同体——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逐步形成
(四)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
三、以人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丰富、成熟和发展
(一)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个体自由为尺度揭示了人类发展史的规律
(二) 《资本论》揭示了现实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趋势和条件
(三) 《哥达纲领批判》走进共产主义的制度设计
四、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
第五章 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居于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核心地位
一、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人为本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 唯物史观揭示了以人为本共产主义实现的主体、动力和必然性
(二)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一步揭示了以人为本共产主义实现的趋势和条件
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人为本共产主义实现道路的探索
(一) 无产阶级负有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二) 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三) 无产阶级政权为向以人为本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三、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学说体系的核心理念
第六章 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以人为本共产主义的理论价值
(一) 显现了人在马克思学说中的主导地位
(二) 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学说和著作
(三) 拨开迷雾,还原本真的马克思主义
(四) 科学地确定马克思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
二、以人为本共产主义的实践意义
(一) 对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指导意义
(二) 对认识当代中国发展有启示意义
(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导向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论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探讨[J]. 宁金和,唐小民. 西藏发展论坛. 2009(06)
[2]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之和谐意蕴[J]. 吕翠微. 科学社会主义. 2009(04)
[3]从世界经济危机看社会主义前景[J]. 高放. 科学社会主义. 2009(03)
[4]以“自由人的联合体”看改革开放[J]. 张春贵,李兴伟. 兰州学刊. 2009(06)
[5]马克思的集体思想[J]. 邓晓臻.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02)
[6]从“以制度为本”到“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实质性突破[J]. 左凤荣. 探索与争鸣. 2009(02)
[7]从《资本论》看马克思学说的性质[J]. 潘宇鹏. 学术论坛. 2009(02)
[8]“共同体”、“资产阶级社会”、“自由人联合体”——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嬗变看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J]. 王虎学,万资姿. 湖北社会科学. 2009(01)
[9]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 吴宏政,王玉柱.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12)
[10]《共产党宣言》当代解读[J]. 高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博士论文
[1]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历史生成[D]. 王盛辉.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D]. 沈大光.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经济发展中的人本诉求研究[D]. 蒋锦洪.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方式[D]. 王丽娟.河南大学 2009
[2]马克思“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D]. 赵洪福.山东师范大学 2006
[3]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形成及当代意义[D]. 熊振均.安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74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74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