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的哲学批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2 19:1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的一本重要著作。研读这本原著的意义,不仅是因为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首次公开阐发就是通过这一著作问世的。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和思考,对该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用心体会它的精神实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财富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蒲鲁东作为早期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工人群体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他的思维方式却深陷于小资产阶级的泥潭之中,对工人运动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蒲鲁东坚持自己的唯心史观,脱离历史事实,否定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拒绝了担任巴黎通讯者的邀请,并且多次在回信中对马克思进行公然的挑衅。使得马克思意识到,同蒲鲁东进行理论论战已刻不容缓。马克思对蒲鲁东的评价随着其自身思想发展的不断成熟,使得马克思意识到,必须要对蒲鲁东的思想进行全面的批判。在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之前,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态度经历了由高度赞扬、有保留的赞扬、产生分歧,关系破裂。最终从思想上催生出了《哲学的贫困》这本著作。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的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必经之路。首先,从前提条件上看,蒲鲁东的“普遍的...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哲学的贫困》的写作背景
    1.1 《哲学的贫困》的时代背景
        1.1.1 资本主义社会蓬勃发展
        1.1.2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2 《哲学的贫困》的理论背景
        1.2.1 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1.2.2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筹办
    1.3 马克思与蒲鲁东的交往背景
        1.3.1 对蒲鲁东的高度赞扬
        1.3.2 对蒲鲁东有保留的赞扬
        1.3.3 分歧的公开化——关系的破裂
第二章 《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的哲学批判
    2.1 前提条件的批判
        2.1.1 蒲鲁东:“普遍的理性”
        2.1.2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
        2.1.3 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前提条件的哲学批判
    2.2 方法的批判
        2.2.1 蒲鲁东:“系列辩证法”
        2.2.2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
        2.2.3 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方法的哲学批判
    2.3 未来图景的批判
        2.3.1 蒲鲁东式的“社会主义学说”
        2.3.2 马克思坚信的“共产主义”
        2.3.3 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未来图景的批判
第三章 《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蒲鲁东思想哲学批判的意义
    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开端
    3.2 唯物史观的首次公开发表
    3.3 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阐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种辩证法的交锋——从方法论视角看《哲学的贫困》对《贫困的哲学》的批判[J]. 姜汪维.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8(03)
[2]《哲学的贫困》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J]. 王德峰.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3]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主观思想的批判[J]. 何莹.  学术交流. 2017(01)
[4]同时代思想图景中的《哲学的贫困》[J]. 杨洪源.  哲学动态. 2016(11)
[5]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思考[J]. 张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6(03)
[6]重新研究《哲学的贫困》:意旨、思路与结构[J]. 杨洪源.  哲学动态. 2015(11)
[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哲学性内容问题论纲[J]. 宫敬才.  观察与思考. 2015(10)
[8]政治经济学批判:追求经济的“政治和哲学实现”[J]. 张雄.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1)
[9]批判与建构:论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J]. 张迪.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4(05)
[10]论《哲学的贫困》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J]. 钱梦旦.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11)

博士论文
[1]马克思超越蒲鲁东的思想进程[D]. 李鹏.河南大学 2014
[2]《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 付畅一.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哲学的贫困》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D]. 陆珊珊.长安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54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54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a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