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1-06-07 04:22
  本文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解剖最终找到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而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实践中又是如何完善他们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通过对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进行研究,试图找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实践中的创新点。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研究是以物质利益的研究为出发点,从现实社会中寻找社会发展动力,认识到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为指导,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论思考,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不能用革命的方式去解决,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的方式去解决,从而形成了各... 

【文章来源】: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形成
    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形成的酝酿阶段
        1.1.1 认识到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1.1.2 从现实社会中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力
        1.1.3 揭示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创立阶段
        1.2.1 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口的生产决定社会状况
        1.2.2 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2.3 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3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完善阶段
        1.3.1 提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3.2 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进行经典性概括
        1.3.3 提出了著名的“合力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
    2.1 列宁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2.1.1 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1.2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矛盾”
        2.1.3 强调用改良的方式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非对抗性矛盾”
        2.1.4 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2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2.2.1 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初步构想
        2.2.2 精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2.3 提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3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2.3.1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创新
        2.3.2 提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2.3.3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2.4 江泽民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2.4.1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4.2 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4.3 指出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十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思考[J]. 林娅.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4(06)
[2]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J]. 吴云.  学术交流. 2004(04)
[3]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再认识[J]. 文芳玲.  理论观察. 2003(06)
[4]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J]. 杨信礼.  广东社会科学. 2002(06)
[5]社会发展动力的层次分析[J]. 赵家祥.  教学与研究. 2002(05)
[6]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与“三个代表”思想[J]. 赵卯生.  理论探索. 2002(02)
[7]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思想论析[J]. 谢敏.  学海. 2001(06)
[8]创新: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J]. 黄红发.  社会科学. 2001(10)
[9]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考[J]. 杨正.  社科纵横. 2000(01)
[10]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辩证法[J]. 吴海燕.  求实. 1999(11)



本文编号:3215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15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8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