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论》看乡村危机的历史属性与可能出路

发布时间:2021-06-22 05:29
  城乡矛盾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经济史和阶级历史的重要视角。在早期文本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城乡的分工状况和对立关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资本论》中,城市对乡村人口和生产资料的持续掠夺,则被表述为资本主义社会集中物质财富和政治统治的重要表征。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所导致的城乡对立不仅蔓延至全球,更造成了针对乡村人口和自然环境的普遍透支。社会主义乡村实践,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历史方案,从十月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为人类摆脱城乡矛盾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着智慧。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历史基质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工农业生产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才能使得乡村中的人和自然获得解放。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怎么看?自然史的视角澄清危机话语
    1.自然史的客观视角
    2.生产力和历史进步的视角
    3.人本的辩证视角
二、看什么?乡村危机的历史内核——人的透支
    1.乡村人口的透支
    2.劳动力的浪费
    3.健康的透支
    4.乡村治理合法性的透支
三、怎么办?由社会主义走出乡村危机
    第一,乡村生态危机的蔓延、转移和加剧。
    第二,乡村人口危机的两重化,以及来自乡村的流动人口的生存危机。
    第三,来自双向矛盾的农业危机。
    第四,乡村意识形态的危机。
        1.农业生产的真正社会化
        2.城乡矛盾的历史基质的重构
        3.乡村社会与生态的和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规范正义——一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J]. 林育川.  哲学研究. 2018(08)
[2]乡村治理现代化视阈中传统治理资源重构研究[J]. 李利宏,杨素珍.  中国行政管理. 2016(08)
[3]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J]. 颜德如.  理论探讨. 2016(01)
[4]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 赵霞.  中国农村观察. 2011(03)
[5]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民权利保障[J]. 秦晖.  探索与争鸣. 2002(07)



本文编号:3242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42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6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