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3 12:5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根本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从文化发展角度看,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也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呢?或者说,两者相结合的路径何在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几条重要路径进行全面的研究。第一章为导论,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剖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社会理想、哲学等方面有大量的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国人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上的认知障碍,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通过这些结合点可以促进二者的结合。第三章阐述通过继承民族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关键是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学民主的精神、革故鼎新的精神。本章的最后总结了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文化相结合必须遵循的原则。第四章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马克...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语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有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以促进两者相结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是两者结合的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
2.1.2 马克思主义文化符号转换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2.2 利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相通之处,促进两者相结合的路径
2.2.1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的批判性分析
2.2.2 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彻底性和非科学性
2.2.3 创造符合中国国情同时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第3章 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3.1 继承中华民族精神
3.1.1 继承爱国主义的精神
3.1.2 继承自强不息的精神
3.1.3 继承革故鼎新的精神
3.1.4 继承科学民主的精神
3.2 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3.2.1 以马克思主义指引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
3.2.2 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入手,进一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4章 推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结合
4.1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4.1.1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特点
4.1.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4.2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合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
4.2.1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合的必要性
4.2.2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结合的实现路径
第5章 结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5.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5.1.1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5.1.2 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
5.2 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5.2.1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若干特点及变革取向[J]. 王健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2]近年来实践思维方式研究述要[J]. 史瑞杰,闫敬. 理论探讨. 2007(01)
[3]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J]. 李朝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4]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条基本路径[J]. 范贤超,范湘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5]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J]. 黎康.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5)
[6]认识重心的迁移与当代哲学的趋向[J]. 侯才. 长白学刊. 2005(01)
[7]毛泽东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继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丁云.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4(03)
[8]融“中西古今”之学创“反本开新”之路[J]. 汤一介.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4(02)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 陶德麟. 学术月刊. 2003(11)
[10]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J]. 侯才. 哲学研究. 2003(01)
本文编号:3244969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语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有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以促进两者相结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是两者结合的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
2.1.2 马克思主义文化符号转换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2.2 利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相通之处,促进两者相结合的路径
2.2.1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的批判性分析
2.2.2 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彻底性和非科学性
2.2.3 创造符合中国国情同时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第3章 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3.1 继承中华民族精神
3.1.1 继承爱国主义的精神
3.1.2 继承自强不息的精神
3.1.3 继承革故鼎新的精神
3.1.4 继承科学民主的精神
3.2 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3.2.1 以马克思主义指引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
3.2.2 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入手,进一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4章 推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结合
4.1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4.1.1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特点
4.1.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4.2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合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
4.2.1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合的必要性
4.2.2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结合的实现路径
第5章 结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5.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5.1.1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5.1.2 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
5.2 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5.2.1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若干特点及变革取向[J]. 王健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2]近年来实践思维方式研究述要[J]. 史瑞杰,闫敬. 理论探讨. 2007(01)
[3]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J]. 李朝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4]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条基本路径[J]. 范贤超,范湘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5]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J]. 黎康. 江西社会科学. 2005(05)
[6]认识重心的迁移与当代哲学的趋向[J]. 侯才. 长白学刊. 2005(01)
[7]毛泽东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继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丁云.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4(03)
[8]融“中西古今”之学创“反本开新”之路[J]. 汤一介.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4(02)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 陶德麟. 学术月刊. 2003(11)
[10]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J]. 侯才. 哲学研究. 2003(01)
本文编号:3244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4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