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文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05:46
本文是对马克思在1843年写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进行的文本研究,从而揭示该文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全文主要采用文意解读、体系解读及跨文本解读等三种方式,分别按照马克思在文本中的叙述顺序、框架体系、马克思此后的文本对该文本观点的发展和超越情况,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进行了有重点、有逻辑、有述评、有思考的解读。引论题目是“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说起”,详细分析了学界关于该文本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历史定位的不同学说,包括世界观转变完成说,认为它标志着马克思哲学世界观转变的完成;优势过渡说,主张该文本虽带有某种过渡性质,但其中所提出的新观点已经占优势地位了;旧哲学基础说,认为马克思当时的思想总体上还停留在旧哲学的地基之上。第一章是对文本所进行的文意解读,题目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意解读”,主要是按照马克思在该文本中的大体叙述顺序,即对王权、行政权、立法权所进行的批判,呈现涉及文章全局的主要观点交锋。在整理、归纳和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论证的批判时,还特别注意到马克思对黑格尔学说的继承性。第二章是对文本所进行的体系解读,题目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体系解读”...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说起
第一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意解读
一、立宪君主制及其批判解读
二、官僚政治及其批判解读
三、等级制国会及其批判解读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文意解读启示
第二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体系解读
一、马克思的存在论批判
二、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
三、马克思的认识论批判
四、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
五、《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体系解读启示
第三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跨文本解读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论犹太人问题》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跨文本解读启示
余论:超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本解读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J]. 韩立新. 河北学刊. 2009(01)
[2]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J]. 黄湘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3]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未缺失的“从前的哲学信仰”[J]. 韦继辉,潘惠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4]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表述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还是在《德法年鉴》[J]. 段忠桥.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3)
[5]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重要铺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历史地位新论[J]. 王东,郭丽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02)
[6]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J]. 聂锦芳.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5)
[7]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综述[J]. 刘振江.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04)
[8]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第一次转变的开端——重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J]. 陶富源. 高校理论战线. 2006(12)
[9]走入马克思的问题意识——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 阮智刚,柯昌林.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试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理论内涵[J]. 宋朝龙.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本文编号:3250749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说起
第一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意解读
一、立宪君主制及其批判解读
二、官僚政治及其批判解读
三、等级制国会及其批判解读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文意解读启示
第二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体系解读
一、马克思的存在论批判
二、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
三、马克思的认识论批判
四、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
五、《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体系解读启示
第三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跨文本解读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论犹太人问题》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跨文本解读启示
余论:超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本解读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J]. 韩立新. 河北学刊. 2009(01)
[2]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J]. 黄湘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3]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未缺失的“从前的哲学信仰”[J]. 韦继辉,潘惠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4]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表述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还是在《德法年鉴》[J]. 段忠桥.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3)
[5]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重要铺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历史地位新论[J]. 王东,郭丽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02)
[6]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J]. 聂锦芳.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5)
[7]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综述[J]. 刘振江.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04)
[8]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第一次转变的开端——重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J]. 陶富源. 高校理论战线. 2006(12)
[9]走入马克思的问题意识——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J]. 阮智刚,柯昌林.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试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理论内涵[J]. 宋朝龙.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本文编号:3250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5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