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务必”思想与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

发布时间:2021-07-22 10:48
  “两个务必”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作风建设长期实践的理论升华。它是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的总结,又是保证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更大胜利,在执掌全国政权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和根本要求。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和平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两个务必”思想体现了执政兴国、富民安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代特征。执政理念是一个政党对执掌政权的宗旨、目的、价值取向以及实现任务所需要的执政方针、手段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和总体把握。一个政党能不能执政,能不能长期执政,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的执政理念。历史和实践证明,“两个务必”重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逻辑体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先进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指导思想。“两个务必”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治党治国的指导思想。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胜利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坚持“两个务必”。新的历史阶段,“两个务必”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仍然具有...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两个务必”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 “两个务必”思想的科学内涵
        1. “两个务必”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大理论贡献
        2. “两个务必”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代精神
    (二) “两个务必”思想的时代价值
        1. 坚持“两个务必”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2. 坚持“两个务必”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
        3. 坚持“两个务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二、党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演进及基本内容
    (一)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
        1.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
        2.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
        3.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
    (二) “两个务必”思想贯穿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执政实践
        1.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贯彻“两个务必”思想的执政实践
        2.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贯彻“两个务必”思想的执政实践
        3.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贯彻“两个务必”思想的执政实践
    (三) 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1. 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目的和归宿
        2. 以人为本是实现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
        3.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实现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有效方式
三、“两个务必”思想是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支撑
    (一) 坚持“两个务必”,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
        1.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铸就的政治本色
        2. 永葆政治本色,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 坚持“两个务必”,是实践执政为民的需要
        1. 坚持“两个务必”是牢记党的宗旨的有力体现
        2.坚持“两个务必”,是实践执政为民的重要保证
    (三) 坚持“两个务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 坚持“两个务必”,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个务必”思想的传承与反腐倡廉实践[J]. 李河水.  理论探索. 2006(01)
[2]强化党的执政理念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 刘以顺.  理论视野. 2005(06)
[3]依法执政的基本理念[J]. 杨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05)
[4]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J]. 王新建.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04)
[5]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J]. 张正德.  探索. 2005(03)
[6]执政论[J]. 金东日.  河北学刊. 2005(03)
[7]对党的执政理念的思考[J]. 钱吕军.  理论观察. 2005(01)
[8]执政理念的三大突破[J]. 陈一之.  理论前沿. 2005(04)
[9]试论党的执政理念的新飞跃[J]. 王振军,陈勇.  理论界. 2005(01)
[10]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理念研究[J]. 孙景峰.  社会科学研究. 2005(01)



本文编号:3297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97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7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