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与融通——基于《马克思进文庙》的文本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27 11:4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中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契合从而产生共鸣的过程。郭沫若1926年发表的小说《马克思进文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笔调阐析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大同社会理想融通与张力的逻辑理路。尽管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巨大差异,基本精神上亦存在显著分歧,但是二者在对人类生活本真状态的追求及对理想社会的建构等方面不无融通之处。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并且中国化的历程,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文章来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36(04)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文庙》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文庙》文本中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共性探析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出发点相吻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对理想社会的建构相通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价值观相融
(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对待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态度相似
三、现实维度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个性探析
(一)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把握程度不同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产生的时代差异性明显
(三)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存在显著分歧
四、共性与个性关系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契合性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共性融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个性改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J]. 李一吉. 人民论坛. 2016(31)
[2]浅析郭沫若《马克思进文庙》的思想转变[J]. 李郭稳. 才智. 2016(07)
[3]全盘西化思潮与近代文化激进主义[J]. 马克锋.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2)
本文编号:3305715
【文章来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36(04)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文庙》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文庙》文本中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共性探析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出发点相吻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对理想社会的建构相通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价值观相融
(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对待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态度相似
三、现实维度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个性探析
(一)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把握程度不同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产生的时代差异性明显
(三)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存在显著分歧
四、共性与个性关系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契合性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共性融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个性改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J]. 李一吉. 人民论坛. 2016(31)
[2]浅析郭沫若《马克思进文庙》的思想转变[J]. 李郭稳. 才智. 2016(07)
[3]全盘西化思潮与近代文化激进主义[J]. 马克锋.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2)
本文编号:3305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05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