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4 09:56
作为20世纪前期的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的现代化已经不可能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必须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从现代化思想史的意义上看,毛泽东与梁漱溟之于20世纪的意义就在于他们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将农村社会的变革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切入点和基础工程,为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野和方法。虽然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与现代新儒家的开山鼻祖梁漱溟在认识中国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他们对现代化趋势的认同和“中国化”取向是一致的,这使他们在各自不同理论视阈和实践环境中,共同关注到了农村——这一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场域,提出了关于农村社会向现代转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整体设计。在现代化与中国特殊性的互动框架内,毛泽东主要从政治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变革的意义和目标的,而梁漱溟的着眼点则是从乡村开始建构一个与政治国家相对的文化社会,这样就构成了他们在农村现代化问题上的既交汇融通又碰撞、冲突的思考,但这种冲突不是革命与改良的对立,而是中国乡村向现代转型的两幅既相似又互补的图景展现。后发展国家如何迈入现代化的行列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毛泽东和梁漱溟关于农村社...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基本研究思路
第2章 农村变革在中国现代化战略中的地位之思想比较
2.1 现代化与中国问题的论争
2.1.1 "全盘西化"论的偏颇
2.1.2 文化保守主义的困境
2.1.3 马克思主义"俄化"解读的误区
2.2 "中国化"视域中的乡村现代化主题
2.2.1 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中国化"取向
2.2.2 农村在中国现代化战略中的地位
2.2.3 农村变革是造就现代化新国家的基础
2.3 乡村现代化的出发点与实现方式上的分歧
2.3.1 乡村变革的理论旨趣不同
2.3.2 如何实现乡村现代化的方式之争
第3章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社会结构变革思想比较
3.1 关于建构基层乡村新政治——社会结构的思想
3.1.1 将农民组织起来
3.1.2 农民协会、乡农学校——乡村组织的建设
3.1.3 农民自觉是乡村组织和民主政治的基础
3.2 国家政权与乡村政治的关系
3.2.1 国家政权在乡村变革中的作用
3.2.2 农民与乡绅在乡村政权中的角色
3.3 毛泽东和梁漱溟的探索对乡村政治现代化的启示
3.3.1 农民组织起来是落实乡村民主的必由之路
3.3.2 协商民主是乡村基层政权运作的基础
3.3.3 重视乡村精英阶层的作用
第4章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思想比较
4.1 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困境与救济之道的探索
4.1.1 20世纪前期陷入困厄的中国农村经济
4.1.2 振兴乡村经济的路径探索
4.2 现代化视野中的乡村经济振兴
4.2.1 经济生活中的"组织起来"与"农民合作"
4.2.2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
4.2.3 以乡村工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和农民的富裕
4.3 土地问题与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争议:分歧也同样精彩
4.3.1 如何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4.3.2 如何认识工业化与发展农业的关系
第5章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思想比较
5.1 重建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重大议题
5.1.1 近代农村的文化重压与精神价值的崩溃
5.1.2 农民精神观念的现代性转变对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5.2 农村新文化的建设主旨与路径
5.2.1 革命的动员与农民的意识形态建构
5.2.2 以伦理和道德重构一个意义的世界
5.2.3 乡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5.2.4 知识分子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3 毛泽东、梁漱溟的思想遗产对当代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义
5.3.1 教育农民仍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偏废的主题
5.3.2 传统伦理道德是构建乡村社会公序良俗不可或缺的资源
5.3.3 重视知识分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6章 民粹主义抑或以农立国?——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农村现代化思想的价值评析
6.1 民粹主义的意涵及学术思想界的认知视角
6.1.1 民粹主义的意涵
6.1.2 国内外学术思想界阐释毛泽东和梁漱溟思想的视角
6.2 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农村变革思想与民粹主义的纠葛
6.2.1 毛泽东和梁漱溟对待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
6.2.2 农村的社会变革与社会主义前途
6.3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6.3.1 理性地认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倾向
6.3.2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追求合理化的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342254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基本研究思路
第2章 农村变革在中国现代化战略中的地位之思想比较
2.1 现代化与中国问题的论争
2.1.1 "全盘西化"论的偏颇
2.1.2 文化保守主义的困境
2.1.3 马克思主义"俄化"解读的误区
2.2 "中国化"视域中的乡村现代化主题
2.2.1 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中国化"取向
2.2.2 农村在中国现代化战略中的地位
2.2.3 农村变革是造就现代化新国家的基础
2.3 乡村现代化的出发点与实现方式上的分歧
2.3.1 乡村变革的理论旨趣不同
2.3.2 如何实现乡村现代化的方式之争
第3章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社会结构变革思想比较
3.1 关于建构基层乡村新政治——社会结构的思想
3.1.1 将农民组织起来
3.1.2 农民协会、乡农学校——乡村组织的建设
3.1.3 农民自觉是乡村组织和民主政治的基础
3.2 国家政权与乡村政治的关系
3.2.1 国家政权在乡村变革中的作用
3.2.2 农民与乡绅在乡村政权中的角色
3.3 毛泽东和梁漱溟的探索对乡村政治现代化的启示
3.3.1 农民组织起来是落实乡村民主的必由之路
3.3.2 协商民主是乡村基层政权运作的基础
3.3.3 重视乡村精英阶层的作用
第4章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思想比较
4.1 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困境与救济之道的探索
4.1.1 20世纪前期陷入困厄的中国农村经济
4.1.2 振兴乡村经济的路径探索
4.2 现代化视野中的乡村经济振兴
4.2.1 经济生活中的"组织起来"与"农民合作"
4.2.2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
4.2.3 以乡村工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和农民的富裕
4.3 土地问题与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争议:分歧也同样精彩
4.3.1 如何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4.3.2 如何认识工业化与发展农业的关系
第5章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思想比较
5.1 重建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重大议题
5.1.1 近代农村的文化重压与精神价值的崩溃
5.1.2 农民精神观念的现代性转变对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5.2 农村新文化的建设主旨与路径
5.2.1 革命的动员与农民的意识形态建构
5.2.2 以伦理和道德重构一个意义的世界
5.2.3 乡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5.2.4 知识分子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3 毛泽东、梁漱溟的思想遗产对当代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义
5.3.1 教育农民仍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偏废的主题
5.3.2 传统伦理道德是构建乡村社会公序良俗不可或缺的资源
5.3.3 重视知识分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6章 民粹主义抑或以农立国?——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农村现代化思想的价值评析
6.1 民粹主义的意涵及学术思想界的认知视角
6.1.1 民粹主义的意涵
6.1.2 国内外学术思想界阐释毛泽东和梁漱溟思想的视角
6.2 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农村变革思想与民粹主义的纠葛
6.2.1 毛泽东和梁漱溟对待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
6.2.2 农村的社会变革与社会主义前途
6.3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6.3.1 理性地认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倾向
6.3.2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追求合理化的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342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4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