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形态论与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

发布时间:2021-08-15 14:13
  以资本主义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为核心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似与中国道路没有直接理论关联。但1871年后马克思思想有一个"非西方转向",它不仅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而且力图在西欧和北美之外寻找抵抗资本的力量和斗争形式。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中,社会形态的演变及其趋势是核心问题。马克思在《大纲》中提出历史三形态论,它以自由个性的普遍实现为规范原则,把人类历史区分为以人对人依赖关系为特征的最初社会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个人全面发展自由个性普遍实现的第三个阶段。按照这一理论,中国现在处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第二阶段,需要发展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为历史发展更高阶段创造条件。按照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非西方前工业化国家要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和生产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走的道路。随着改革和发展进入深水区,中国道路需要更高的理论自觉,而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理论资源。 

【文章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的非西方社会转向
二、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三、马克思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J]. 俞吾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本文编号:3344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44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0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