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1 19:06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一方面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人与自然观念进行了探索和借鉴,另一方面又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超越了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张,资本家获取巨额利益的同时,对自然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本课题以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为现实依据,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生态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具有人本性、历史性、实践性、革命性的特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形势严峻,生态环境破坏、能源资源紧张对人类的影响日益加剧,探究和借鉴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既对当前解决生态危机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也能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理解,进行创新性应用。论文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为中心课题,在梳理了其理论来源与现实基础之后,明确了在“人——自然——社会”的统一整体中探寻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精神实质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自然概念的厘清,进一步将自然明确为自在的自然、人自身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形成背景
2.1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1.1 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2.1.2 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2.1.3 对德国古典哲学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接纳与超越
2.2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2.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
2.2.2 资本主义消费方式对自然的破坏
第三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3.1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界定
3.1.1 对自然的界定
3.1.2 对人的界定
3.1.3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
3.2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3.2.1 通过合理物质变换消除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裂缝的思想
3.2.2 通过尊重客观规律减少和避免自然界的报复的思想
3.2.3 通过发展科技推动实现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思想
3.2.4 通过倡导绿色消费抑制反生态的奢侈欲望的思想
3.2.5 通过控制人口增长维持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的思想
3.3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
3.3.1 人本性
3.3.2 历史性
3.3.3 实践性
3.3.4 革命性
第四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社会历史视角
4.1.2 为厘清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纷争提供了指南
4.1.3 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2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实践价值
4.2.1 利于建设以世界范围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宗旨的生态政治
4.2.2 利于发展以绿色生态经济和低碳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经济
4.2.3 利于创建以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为目标的生态社会
4.2.4 利于培育以人与自然和谐为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生态文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唯物史观视野下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解读[J]. 孙要良.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9(04)
[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J]. 王艳峰,徐伟新. 科学社会主义. 2019(02)
[3]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时代价值[J]. 贾子贤. 人民论坛. 2019(08)
[4]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J]. 周海生,吴秀荣,刘希刚.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9(01)
[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好生活的生态权益向度思想研究[J]. 方世南.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12)
[6]马克思与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J]. 张盾. 中国社会科学. 2018(12)
[7]共同体、正义与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向度的哲学阐释[J]. 李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8]论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实验[J].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5)
[9]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深层生态批判——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J]. 包庆德,艳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10]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哲学启示[J]. 李刚. 理论月刊. 2018(06)
本文编号:3356169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形成背景
2.1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1.1 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2.1.2 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2.1.3 对德国古典哲学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接纳与超越
2.2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2.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
2.2.2 资本主义消费方式对自然的破坏
第三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3.1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界定
3.1.1 对自然的界定
3.1.2 对人的界定
3.1.3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
3.2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3.2.1 通过合理物质变换消除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裂缝的思想
3.2.2 通过尊重客观规律减少和避免自然界的报复的思想
3.2.3 通过发展科技推动实现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思想
3.2.4 通过倡导绿色消费抑制反生态的奢侈欲望的思想
3.2.5 通过控制人口增长维持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的思想
3.3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
3.3.1 人本性
3.3.2 历史性
3.3.3 实践性
3.3.4 革命性
第四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社会历史视角
4.1.2 为厘清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纷争提供了指南
4.1.3 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2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实践价值
4.2.1 利于建设以世界范围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为宗旨的生态政治
4.2.2 利于发展以绿色生态经济和低碳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经济
4.2.3 利于创建以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为目标的生态社会
4.2.4 利于培育以人与自然和谐为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生态文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唯物史观视野下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解读[J]. 孙要良.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9(04)
[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J]. 王艳峰,徐伟新. 科学社会主义. 2019(02)
[3]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时代价值[J]. 贾子贤. 人民论坛. 2019(08)
[4]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J]. 周海生,吴秀荣,刘希刚.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9(01)
[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好生活的生态权益向度思想研究[J]. 方世南.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12)
[6]马克思与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J]. 张盾. 中国社会科学. 2018(12)
[7]共同体、正义与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向度的哲学阐释[J]. 李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8]论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实验[J].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5)
[9]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深层生态批判——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J]. 包庆德,艳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10]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哲学启示[J]. 李刚. 理论月刊. 2018(06)
本文编号:3356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5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