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时间视域中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自由观

发布时间:2021-08-26 07:57
  自由是人生命意义的最高原则,然而,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无休止的劳动中摆脱出来,拥有幸福悠闲的美好生活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因此,哲学家努力探索着自由的实现。时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从时间维度去探寻自由的实现一直是哲学家们的主要致思趋向与探索方向。对时间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自由诉求方式的差异。西方哲学家从自然时间观、生命时间观等角度去寻找自由都有一定道理,但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实自由。自由与时间的矛盾对立只有在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那里才能得到现实解决。马克思关注的是社会中现实的人的现实的自由(区别于意志自由和生命中的体验自由),他对社会时间的结构——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分析得出:在本源意义上,劳动使得人的自由得以可能,人在劳动的时间内本应该体验到确证自我能力的自由与快乐,但由于生产的发展,私有制与分工的出现,客观的时间产生性质上的分化,人的劳动异化,因此,在异化了的劳动的时间内,人感觉到痛苦与不幸。马克思考察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发现现实中的人之所以不自由在于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对立。要实现自由,必须对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这个对立加以扬弃,通过使现实革命化,消...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时间观与自由的关系
    1.1 自然时间观与自由
        1.1.1 自然时间的性质
        1.1.2 在自然时间观的影响下自由难以实现
    1.2 生命时间观与自由
        1.2.1 生命时间观的特征
        1.2.2 生命时间观下的自由
    1.3 社会时间观与自由
        1.3.1 社会时间观及其特征
        1.3.2 在社会时间中人的自由得以可能
2 马克思哲学论域中的自由时间
    2.1 从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关系把握自由时间
    2.2 从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的关系把握自由时间
        2.2.1 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2.2.2 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2.3 从历史向度把握自由时间
    2.4 自由时间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3 马克思自由观的生成过程与总体特征
    3.1 马克思哲学自由观的历史生成过程
        3.1.1 意识自由和政治自由
        3.1.2 异化劳动与自由
        3.1.3 实践与自由
        3.1.4 资本批判与自由
        3.1.5 剩余价值学说与自由
    3.2 马克思哲学自由观的总体特征
        3.2.1 自由是活生生的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3.2.2 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3.2.3 自由的现实性与理想性
4 马克思哲学自由观在当代的意义
    4.1 自由时间的重要意义
        4.1.1 为新型劳动与劳动者的存在方式做出了展望
        4.1.2 创新劳动成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天地
    4.2 我国目前条件下如何争取人的自由时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对自由与时间矛盾的现实解决[J]. 文海鸿.  探索. 2008(03)
[2]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范畴及其当代意义[J]. 余静.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3)
[3]时间与自由——马克思时间思想的内在逻辑[J]. 盛卫国.  南京社会科学. 2007(10)
[4]异化缘起的实践总体性解[J]. 盛卫国.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6(05)
[5]论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视野[J]. 张文喜.  学术月刊. 2006(08)
[6]论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劳动时间观念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J]. 胡绪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7]物、价值、时间和自由——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析[J]. 俞吾金.  哲学研究. 2004(11)
[8]关于自由的一种存在论观点[J]. 赵汀阳.  世界哲学. 2004(06)
[9]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J]. 王南湜.  现代哲学. 2004(02)
[10]海德格尔的认识思想探讨[J]. 王晋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4)



本文编号:3363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63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5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