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1-08-26 12:05
全球化经历旧全球化和新全球化两个时期。旧全球化时期主客思维方式统治一切,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断恶化。新全球化时期是主主模式凸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全球化危机、适应时代特点必须从单纯的主体性转向全面的主体间性。但是新全球化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仍带有旧全球化的痕迹。因此就时代而言,建构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势在必行。主体间性不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虽没有明确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但已蕴含此类思想。现代西方哲学对主体间性的研究经历三个逐步深入的阶段:胡塞尔以认识论的“我思”为基础的主体间性,海德格尔以本体论的“生存此在”为基础的主体间性,布伯以“对话主义”为代表的主体间性。虽然现代西方哲学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理论观点、方法、范围、价值取向仍存在局限性。因此建构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间性又是逻辑使然,是历史与逻辑发展的迫切要求。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是主主关系和主客关系的辩证统一,是同质性与异质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个体性、动态性与静态性、唯物辩证性和辩证唯物性的统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论证“应然”状态的马克...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凸现
1、时代呼唤: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使“主体间性”成为关注热点
2、理论需要:哲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关怀人的生存意义
二、主体间性理论:过去与现在
1、发展历程
2、发展现况:现当代的三次转向
3、理论合理性
4、理论局限性
三、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
1、相关概念的清厘
2、理论着眼点:承认“他者”
3、理论基础:实践哲学
四、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特征
1、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
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3、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4、动态性与静态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性与唯物辩证性的统一
五、建构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意义
1、有助于重建本体论哲学
2、夯实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3、挑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
4、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状态
5、架构中西哲学对话的桥梁
6、对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的启示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今全球化理论关系辨析[J]. 向延仲. 湖湘论坛. 2005(01)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J]. 石书臣,田伯伏.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3]认识论研究的主体间性转向[J]. 杜以芬. 河南社会科学. 2004(05)
[4]技术本质的追问——与海德格尔对话[J]. 冯军.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1)
[5]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 尹艳秋,叶绪江. 早期教育. 2003(06)
[6]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 童世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7]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J]. 奂平清. 甘肃社会科学. 2002(03)
[8]主体间性与客观性[J]. 吴国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06)
[9]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问题论析[J]. 王晓东. 天津社会科学. 2001(05)
[10]主体间性与交往[J]. 王仁宇. 南都学坛. 2001(02)
本文编号:3364212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凸现
1、时代呼唤: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使“主体间性”成为关注热点
2、理论需要:哲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关怀人的生存意义
二、主体间性理论:过去与现在
1、发展历程
2、发展现况:现当代的三次转向
3、理论合理性
4、理论局限性
三、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
1、相关概念的清厘
2、理论着眼点:承认“他者”
3、理论基础:实践哲学
四、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特征
1、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
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3、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4、动态性与静态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性与唯物辩证性的统一
五、建构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意义
1、有助于重建本体论哲学
2、夯实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3、挑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
4、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状态
5、架构中西哲学对话的桥梁
6、对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的启示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今全球化理论关系辨析[J]. 向延仲. 湖湘论坛. 2005(01)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J]. 石书臣,田伯伏.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3]认识论研究的主体间性转向[J]. 杜以芬. 河南社会科学. 2004(05)
[4]技术本质的追问——与海德格尔对话[J]. 冯军.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1)
[5]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 尹艳秋,叶绪江. 早期教育. 2003(06)
[6]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 童世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7]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J]. 奂平清. 甘肃社会科学. 2002(03)
[8]主体间性与客观性[J]. 吴国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06)
[9]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问题论析[J]. 王晓东. 天津社会科学. 2001(05)
[10]主体间性与交往[J]. 王仁宇. 南都学坛. 2001(02)
本文编号:3364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6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