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统一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2 13:54
  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成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建立在对以往理论成果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历史主义思想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道主义思想和历史主义思想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的形成、发展、运用奠定了基础。本文立足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梳理了马克思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统一思想的形成脉络,同时借助中国的现实实践证明中国对马克思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统一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本文由以下5章构成:第1章为绪论。绪论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叙述了相关内容的国内和国外研究成果,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2章为马克思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思想溯源。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受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思想受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第3章为马克思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思想的文本体现与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人的当下的现实境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述了人的现实性的实现路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体现了丰富的历史主义思想。第4章为...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思想溯源
    2.1 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溯源
        2.1.1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的关注
        2.1.2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2.2 马克思历史主义思想溯源
        2.2.1 康德的历史观
        2.2.2 黑格尔的历史观
第3章 马克思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思想的文本体现与统一
    3.1 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文本体现
        3.1.1 当下人的真实性状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1.2 当下人的现实性的实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2 马克思历史主义思想的文本体现
        3.2.1 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2.2 社会基本矛盾的阐释——《德意志意识形态》
    3.3 马克思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思想的统一
        3.3.1 统一于现实活动的历史总体性
        3.3.2 统一于现实活动的历史制约性
        3.3.3 统一于现实活动的历史继承性
第4章 马克思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的统一与运用
    4.1 由思想向尺度的转换
        4.1.1 理论批判的尺度运用
        4.1.2 现实批判的尺度贯彻
    4.2 马克思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的统一
        4.2.1 统一的理论背景——唯物史观
        4.2.2 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
        4.2.3 统一的价值旨归——生产与生命
    4.3 马克思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的运用
        4.3.1 尺度的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
        4.3.2 尺度的运用——《共产党宣言》
        4.3.3 尺度的展开——《资本论》
第5章 马克思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统一的中国运用与当代价值
    5.1 马克思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统一的中国运用
        5.1.1 阶段任务的变化——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1.2 主要矛盾的变化——由落后的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5.1.3 工作中心的转变——由以经济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
    5.2 马克思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统一的当代价值
        5.2.1 回首过去的评判标准
        5.2.2 立足当下的行为规范
        5.2.3 面向未来的价值引领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403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03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e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