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 ——关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1-09-24 21:22
  马克思哲学革命究竟发生在何处?这一事关其历史命运的重大问题尚未得到澄清。“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实践唯物主义”两种阐释模式,对于解蔽马克思哲学及其革命性的贡献不容否认。然而,前者面临不可克服的机械二元论困境;后者在存在论上尚未得以澄明。伴随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得到深度挖掘;19世纪历史意识觉醒在当代哲学背景下的再体认,“唤醒”了马克思哲学的诠释学传统;海德格尔“此在”与世内存在者照面的“当下上手状态”开启了通往存在意义的现象学视域。这一切为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及其革命性提供了历史性契机。现象学的产生是哲学回归本己内在性的必然要求。它既是近代哲学的“隐秘憧憬”,又是哲学求“真”的必然结果。现象学之“现象”就是“显现”、“敞开”,它的背后没有本质,因为它压根就没有背后,“现象”就是一切;“面向实事本身”作为现象学的战斗口号,其源头可追溯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作为现象学之一种,海德格尔现象学旨在为哲学找到涌流着的源头——人的始源存在,从而使哲学回归本己的内在性——自我决定、自我敞开。它之所以成为解蔽马克思哲学及其革命性的诱因,就在于其“观”“此在”的视野对于理解马克思...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研究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两种理解及其局限
        1. “唯物主义+辩证法”模式:机械二元论的困境
        2. “实践的唯物主义”模式:存在论意义有待澄清
    (二)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之实质的契机
        1. 马克思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深度挖掘
        2. 历史意识的觉醒与马克思哲学的诠释学传统
        3. 海德格尔哲学视域提供的新机缘
二、现象学及其基本精神之审视
    (一) 再问什么是现象学?
    (二) 关于现象学的基本精神
    (三)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现象学的源头
    (四) 海德格尔现象学对马克思哲学视野的开启
三、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之建构
    (一) 直接理论来源
        1. 黑格尔现象学和辩证法
        2. 青年黑格尔派与思辨哲学的解体
        3. 费尔巴哈人本学
    (二) 实践:“人的存在的现象学”之逻辑前提
        1. 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
        2. 关于‘实践本体论”的思考
    (三) 历史及其辩证法:人的存在之敞显
        1. “历史科学”:马克思的存在论奠基
            (1) 首先,“现实的个人”:向着未来敞开
            (2) 其次,人的本质在历史中生成
        2. 祛除意识形态之蔽,复归人的本真存在
        3. 辩证法作为人的存在的生成样式
            (1) 辩证法只有作为人的存在的生成样式才是可能的
            (2) 人的存在得以历史地敞开的辩证形式
    (四) 经济学:“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历史叙事
        1. 经济学作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2. 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本主义性质
            (1) 经济学“属人”性的内在之源
            (2) 经济学的人本主义性质之体现
四、“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在现象学运动中的地位及优势
    (一) “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是现象学运动的重要环节
    (二) “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具有迄今不可超越的优势
        1. 历史主义视野
        2. 人的存在的辩证法
        3. “改变世界”
五、简短的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尔库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 王雨辰.  山东社会科学. 2008(03)
[2]实践本体论被证伪了吗?——答孙亮先生[J]. 何中华.  东岳论丛. 2008(01)
[3]为何重读葛兰西[J]. 仰海峰.  中国图书评论. 2008(01)
[4]《精神现象学》中的主人——奴隶的辩证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的核心理念[J]. 仰海峰.  现代哲学. 2007(03)
[5]近年来国内哲学研究状况检讨——一个有限的观察和评论[J]. 何中华.  文史哲. 2007(03)
[6]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一个再辩护[J]. 何中华.  学习与探索. 2007(02)
[7]现象学口号“面向事情本身”的源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胡塞尔与黑格尔的一点对照[J]. 张世英.  江海学刊. 2007(02)
[8]实践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 何中华.  东岳论丛. 2006(03)
[9]研究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正本清源”方案[J]. 赵敦华.  学术研究. 2006(03)
[10]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J]. 俞吾金.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2)



本文编号:3408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08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