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概念解析 ——《资本论》向《手稿》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1-10-01 22:4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说“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1),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生活资料的劳动不是我的生命。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又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在这里,马克思对劳动有着不同的论述,是否马克思从《手稿》到《资本论》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发生了差异,一方面是作为脑力和体力的支出,一方面是作为人的本质实现。本文认为《资本论》的劳动概念恰好是向《手稿》劳动概念的回归。马克思写作《手稿》主要是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影响下,对劳动进行人道主义解读,在《资本论》写作期间则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客观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提高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以实现人的本质为内容。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则回到经济学的内容上,主要是指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劳动在体力和脑力支出这个意义上为一切人生存所必须,它和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不是根本对立的。在《手稿》中,马克思说劳动是异化的,是相对于人的本质实现来说。就人的生存而言,劳动并没有异化。问题在于脑力和体...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概念研究的前提准备
    2.1 马克思之前哲学家对劳动的研究
        2.1.1 古希腊哲学研究劳动的伦理内容
        2.1.2 “古典自由主义”研究劳动的经济内容
        2.1.3 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劳动的本质规定性
    2.2 马克思劳动及相关概念辨析
        2.2.1 劳动
        2.2.2 生产
        2.2.3 实践
第三章 《手稿》的劳动概念
    3.1 以古希腊哲学的劳动概念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3.1.1 社会生活的内容
        3.1.2 人的本质
        3.1.3 劳动的本质
    3.2 异化劳动的历史考察
        3.2.1 异化劳动的内容
        3.2.2 异化劳动的根源
        3.2.3 自我异化的扬弃
    3.3 劳动向人的本质复归
        3.3.1 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3.3.2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3.3.3 劳动是人性的实现
第四章 《资本论》的劳动概念
    4.1 以“古典自由主义”的劳动概念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4.1.1 劳动的要素
        4.1.2 劳动的条件
        4.1.3 劳动二重性
    4.2 资本运动的逻辑
        4.2.1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4.2.2 劳动力成为商品
        4.2.3 剩余价值的生产
    4.3 从劳动与财产转向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研究
        4.3.1 劳动和资本相分离的前提
        4.3.2 劳动和资本相分离的过程
        4.3.3 劳动和资本相分离的实质
第五章 《资本论》劳动概念向《手稿》劳动本质的回归
    5.1 《资本论》对劳动异化的揭露
        5.1.1 劳动走到劳动者的对立面
        5.1.2 劳动走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面
        5.1.3 劳动走到人类社会的对立面
    5.2 《资本论》向《手稿》劳动概念的回归
        5.2.1 消灭雇佣劳动,扬弃异化劳动
        5.2.2 消灭私有制,扬弃人的异化
        5.2.3 消灭异化,占有人本身
    5.3 向劳动本质回归是《资本论》劳动概念发展的逻辑结果
        5.3.1 占有生产力总和
        5.3.2 普遍交往的形成
        5.3.3 “自由人联合体”
第六章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人类本质”回归
    6.1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特征
        6.1.1 从理性向人性转化
        6.1.2 从现实追求向终极追求转化
        6.1.3 从“消极自由”向“积极自由”转化
    6.2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维度
        6.2.1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6.2.2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6.2.3 劳动向人的本质复归是一个历史过程
    6.3 马克思劳动概念体现历史辩证法
        6.3.1 私有财产的自我扬弃
        6.3.2 人的本质的自我生成
        6.3.3 共产主义:“人类社会”的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逻辑差异[J]. 仰海峰.  社会科学文摘. 2017(01)
[2]再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J]. 汪帮琼,秦楚.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3]哲学理论如何落到实处[J]. 孙利天.  社会科学战线. 2015(05)
[4]从工具理性到主体间性:马克思“劳动”概念范式的当代转化[J]. 严松.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5]马克思的“劳动”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J]. 董宏鹰,李怡.  求实. 2013(02)
[6]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解读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J]. 梁光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0)
[7]论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J]. 俞吾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8]现实历史的澄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存在论诠释[J]. 刘雄伟.  学术论坛. 2011(03)
[9]论马克思的两个劳动概念与两种历史解释模式[J]. 王晓升.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06)
[10]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2010(11)



本文编号:3417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17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b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