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5 17:45
本文从对“立脚点”这一关键概念的分析入手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在历来对第十条的解读中,“立脚点”这一概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被直接替换成“根基”或“前提”,但是却没有给出这种替换的合理性。从第十条本身来看,“立脚点”代表的是马克思视野中社会与哲学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哲学本身的考察中有详尽的阐释,因此本文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哲学本身的考察入手来探析“立脚点”的内涵,以此为基点对第十条进行完整的解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哲学本身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人在交往活动中会形成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意识的物质本体。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阶段,人的交往活动采取固定化的形式,其中的人作为个体处在同外在于自身的共同体的“关系”之中,因此产生了追求带有普遍性的抽象观念的意识形态。这个固定化的交往形式,马克思称之为“市民社会”。由此可以推论出,“立脚点”是产生哲学的物质本体——“关系”的交往活动,采取固定化形式的交往活动即“市民社会”,在“市民社会”中的人处在同外在于自身的共同体的“关系”之中,因此产生了将抽象的观念做为人的本质的旧唯物主义,所...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总结
1.3 研究方法
1.3.1 文本解读法
1.3.2 概念分析法
1.3.3 对比研究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立脚点的内涵:马克思对哲学本身的考察
2.1 马克思考察哲学本身的思想史基础
2.1.1 哲学与考察哲学本身
2.1.2 传统哲学对哲学本身的思考
2.1.3 马克思对考察哲学本身传统的继承
2.2 马克思考察哲学本身的思想历程
2.2.1 对黑格尔的继承与发展
2.2.2 对费尔巴哈的继承和发展
2.2.3 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
2.3 在考察哲学本身的基础上提出“立脚点”
2.3.1 哲学立脚点的内涵
2.3.2 立脚点对哲学的影响
2.3.3 立脚点位移的可能性
第3章 从立脚点出发把握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对立
3.1 市民社会
3.1.1 市民社会的提出
3.1.2 马克思之前的市民社会研究
3.1.3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
3.2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对立”的传统阐释
3.2.1 传统阐释的理论依据
3.2.2 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对立
3.2.3 传统阐释的理论缺陷
3.3 “立脚点”视域下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对立
3.3.1 旧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
3.3.2 作为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市民社会
3.3.3 超越市民社会的理论视野
第4章 人类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
4.1 人类社会
4.1.1 人类社会的内涵
4.1.2 人类社会的特征
4.1.3 “人类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概念辨析
4.2 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的位移
4.2.1 立脚点位移的必然性
4.2.2 立脚点位移的理论准备
4.2.3 立脚点位移的轨迹
4.3 人类社会立脚点上的新唯物主义
4.3.1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4.3.2 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
4.3.3 从共和到“自由人联合体”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语境中的“人类社会”向度及其现实意义[J]. 张当.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2]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引领下的中国和合文化的创新[J]. 李颖.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8(04)
[3]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及其微型体系[J]. 张奎良.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05)
[4]市民社会批判: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2018(04)
[5]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社会的人——马克思思想的逻辑发展片论之二[J]. 张凌云. 探索与争鸣. 2017(12)
[6]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 梅荣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03)
[7]哲学“立脚点”的位移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J]. 贺来.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1)
[8]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认识——以MEGA2为基础[J]. 赵玉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9]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何种意义上的旧唯物主义[J]. 毛华滨. 哲学研究. 2015(05)
[10]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一种解读[J]. 鲁克俭.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3)
博士论文
[1]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研究[D]. 刘兴盛.吉林大学 2018
[2]市民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从黑格尔到马克思[D]. 于永成.吉林大学 2015
[3]解读青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D]. 姚远.吉林大学 2014
[4]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人类学思想[D]. 纪佳妮.复旦大学 2014
[5]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 代俊兰.南开大学 2010
[6]从思辨到实践: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基础的比较研究[D]. 许菁菁.复旦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魏特林的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D]. 郑超.中共中央党校 2015
[2]共产主义的实践本性[D]. 马婧.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是“实体组织”,更是“社会关系”的市民社会[D]. 蔡晶.中国政法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20230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总结
1.3 研究方法
1.3.1 文本解读法
1.3.2 概念分析法
1.3.3 对比研究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立脚点的内涵:马克思对哲学本身的考察
2.1 马克思考察哲学本身的思想史基础
2.1.1 哲学与考察哲学本身
2.1.2 传统哲学对哲学本身的思考
2.1.3 马克思对考察哲学本身传统的继承
2.2 马克思考察哲学本身的思想历程
2.2.1 对黑格尔的继承与发展
2.2.2 对费尔巴哈的继承和发展
2.2.3 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
2.3 在考察哲学本身的基础上提出“立脚点”
2.3.1 哲学立脚点的内涵
2.3.2 立脚点对哲学的影响
2.3.3 立脚点位移的可能性
第3章 从立脚点出发把握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对立
3.1 市民社会
3.1.1 市民社会的提出
3.1.2 马克思之前的市民社会研究
3.1.3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
3.2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对立”的传统阐释
3.2.1 传统阐释的理论依据
3.2.2 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对立
3.2.3 传统阐释的理论缺陷
3.3 “立脚点”视域下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对立
3.3.1 旧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
3.3.2 作为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市民社会
3.3.3 超越市民社会的理论视野
第4章 人类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
4.1 人类社会
4.1.1 人类社会的内涵
4.1.2 人类社会的特征
4.1.3 “人类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概念辨析
4.2 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的位移
4.2.1 立脚点位移的必然性
4.2.2 立脚点位移的理论准备
4.2.3 立脚点位移的轨迹
4.3 人类社会立脚点上的新唯物主义
4.3.1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4.3.2 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
4.3.3 从共和到“自由人联合体”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语境中的“人类社会”向度及其现实意义[J]. 张当.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2]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引领下的中国和合文化的创新[J]. 李颖.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8(04)
[3]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及其微型体系[J]. 张奎良.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05)
[4]市民社会批判: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2018(04)
[5]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社会的人——马克思思想的逻辑发展片论之二[J]. 张凌云. 探索与争鸣. 2017(12)
[6]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 梅荣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03)
[7]哲学“立脚点”的位移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J]. 贺来.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1)
[8]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认识——以MEGA2为基础[J]. 赵玉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9]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何种意义上的旧唯物主义[J]. 毛华滨. 哲学研究. 2015(05)
[10]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一种解读[J]. 鲁克俭.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3)
博士论文
[1]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研究[D]. 刘兴盛.吉林大学 2018
[2]市民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从黑格尔到马克思[D]. 于永成.吉林大学 2015
[3]解读青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D]. 姚远.吉林大学 2014
[4]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人类学思想[D]. 纪佳妮.复旦大学 2014
[5]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 代俊兰.南开大学 2010
[6]从思辨到实践: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基础的比较研究[D]. 许菁菁.复旦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魏特林的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D]. 郑超.中共中央党校 2015
[2]共产主义的实践本性[D]. 马婧.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是“实体组织”,更是“社会关系”的市民社会[D]. 蔡晶.中国政法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20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20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