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变化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16:20
执政基础是一个执政党赖以存在的基石。执政党执政基础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执政党执政地位及其生死存亡问题。党的执政基础问题,本质上是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是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主要指它所依靠的力量,即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出现了层次分化,并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的变化无论对其自身还是对社会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整体上看是积极的进步的。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变化中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如工人主人翁地位有弱化的趋势;两大阶级中某些阶层有弱势化趋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入党的标准问题;“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明显滞后于“两新”组织的发展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社会的转型、没有处理好效率优先和兼顾好公平的关系、“两新”组织情况的复杂以及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积聚强大社会凝聚力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等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应...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背景、缘由和意义
(二) 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 论文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四) 该课题的研究方法
(五) 论文创新之处
一、关于执政党执政基础的基本理论
(一) 执政党的涵义和特征
(二) 执政基础涵义及其重要性
(三)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内涵
(四) 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大意义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变化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的维护与拓展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变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待“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问题的模糊认识
(二) 工人主人翁地位有弱化的趋势
(三) 两大阶级中某些阶层有弱势化趋向
(四) 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入党的标准问题
(五) “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明显滞后于“两新”组织的发展
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变化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社会转型导致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
(二) 部分领导和党组织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的同时却没有兼顾好公平原则
(三) 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积聚强大社会凝聚力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四) “两新”组织情况的复杂导致党建工作出现了大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党的群众基础的牢固
五、夯实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的对策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保障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二) 紧紧抓住“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根本,提高某些弱势阶层的经济地位
(三) 把握“社会公正”原则,增强人们的团结和阶级认同感
(四) 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五) 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J]. 孙继红. 福州党校学报. 2006(05)
[2]当代工人阶级内部分层[J]. 邵慧萍.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07)
[3]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内涵、现状与路径选择[J]. 温敬元.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07)
[4]农民阶层分化对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挑战[J]. 于昆. 天中学刊. 2006(03)
[5]建国后中国社会结构的两次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转变[J]. 张杰. 理论学刊. 2006(04)
[6]增强和扩大党执政的两个基础的历史启示[J]. 金建萍. 兰州学刊. 2006(01)
[7]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基础的发展趋势及其巩固[J]. 王志刚,吴建国. 兰州学刊. 2005(03)
[8]从印度人民党下台看执政党的基础建设[J]. 陈才明.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5(05)
[9]对国外政党执政方式的考察及启示[J]. 陈惠冬.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5(02)
[10]浅析当代工人阶级的社会存在特征及成因[J]. 刘虹. 求实. 2005(03)
本文编号:3422377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背景、缘由和意义
(二) 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 论文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四) 该课题的研究方法
(五) 论文创新之处
一、关于执政党执政基础的基本理论
(一) 执政党的涵义和特征
(二) 执政基础涵义及其重要性
(三)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内涵
(四) 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大意义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变化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的维护与拓展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变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待“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问题的模糊认识
(二) 工人主人翁地位有弱化的趋势
(三) 两大阶级中某些阶层有弱势化趋向
(四) 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入党的标准问题
(五) “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明显滞后于“两新”组织的发展
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变化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社会转型导致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
(二) 部分领导和党组织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的同时却没有兼顾好公平原则
(三) 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积聚强大社会凝聚力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四) “两新”组织情况的复杂导致党建工作出现了大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党的群众基础的牢固
五、夯实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的对策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保障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二) 紧紧抓住“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根本,提高某些弱势阶层的经济地位
(三) 把握“社会公正”原则,增强人们的团结和阶级认同感
(四) 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五) 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J]. 孙继红. 福州党校学报. 2006(05)
[2]当代工人阶级内部分层[J]. 邵慧萍.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07)
[3]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内涵、现状与路径选择[J]. 温敬元.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07)
[4]农民阶层分化对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挑战[J]. 于昆. 天中学刊. 2006(03)
[5]建国后中国社会结构的两次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转变[J]. 张杰. 理论学刊. 2006(04)
[6]增强和扩大党执政的两个基础的历史启示[J]. 金建萍. 兰州学刊. 2006(01)
[7]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基础的发展趋势及其巩固[J]. 王志刚,吴建国. 兰州学刊. 2005(03)
[8]从印度人民党下台看执政党的基础建设[J]. 陈才明.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5(05)
[9]对国外政党执政方式的考察及启示[J]. 陈惠冬.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5(02)
[10]浅析当代工人阶级的社会存在特征及成因[J]. 刘虹. 求实. 2005(03)
本文编号:3422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2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