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论析

发布时间:2021-10-08 06:20
  创新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最强音。 在所有的创新活动中,制度创新处于基础性地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在其《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到:“制度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光辉业绩的取得,邓小平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起了巨大的前导作用。因此,系统地概括邓小平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涵,深入分析其蕴含的基本精神,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除前言外,由四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是:前言,前言主要是分析界定邓小平“制度创新”的特定内涵。邓小平在考虑和设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诠释了其独特而完整的制度创新: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第二次革命”,从而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不断开辟新的制度平台。一、邓小平制度创新理论的历史定位。分析邓小平制度创新理论的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思想基础,列宁、毛泽东为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诸多创造性的构想;分析阐明邓...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邓小平制度创新理论的历史定位
    (一) 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思想基石
    (二) 列宁、毛泽东开启了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探索历程
    (三) 邓小平制度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制度创新思想的新发展
二、 邓小平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制度创新
    (二) 以社会主义民主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创新
    (三) 以“四有”“三个面向”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制度创新
三、 邓小平制度创新的特点
    (一)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逻辑基点
    (二) 注重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把人的因素置于突出地位
    (四) 创新试验与试点推广
四、 邓小平制度创新的启示
    (一) 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实践
    (二)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顺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三) 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根本目的,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结束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J]. 贾建芳.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1(02)
[2]制度革命与体制革命──学习邓小平同志“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理论札记[J]. 王晋鹏.  探求. 1997(02)



本文编号:3423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23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4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