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8 10:46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他们为此终生奋斗。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革命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立场,也就是无产阶级立场。思想的转变孕育着立场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政治立场转变的开始在于他们充分的认识到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物质利益的对立。离开黑格尔,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是他们走向共产主义的开始。超越黑格尔、费尔巴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是他们无产阶级立场形成的关键。在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理论斗争的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由唯心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新世界观的诞生预示着他们政治立场的最终转变即无产阶级立场的确立。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的研究有利于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走向,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有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在...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0.2.1 选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0.2.2 选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方法
第1章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的含义
    1.1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的基本内涵
        1.1.1 无产阶级立场的根本特性
        1.1.2 无产阶级立场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
        1.1.3 无产阶级立场取决于自身的历史使命
    1.2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的基本特征
        1.2.1 实践性特征
        1.2.2 革命性特征
        1.2.3 科学性特征
    1.3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品质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确立的过程
    2.1 马克思政治立场的转变过程
        2.1.1 马克思最初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2.1.2 马克思转向无产阶级立场
    2.2 恩格斯政治立场的转变过程
        2.2.1 恩格斯最初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2.2.2 恩格斯转向无产阶级立场
    2.3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最终确立的学术标志
        2.3.1 把《共产党宣言》作为学术标志的原因
        2.3.2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理论前提
        2.3.3 共产党宣言的特殊地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确立的根源
    3.1 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确立的人格因素
        3.1.1 马克思优秀的人格品质
        3.1.2 恩格斯优秀的人格品质
        3.1.3 举世无双的伟大友谊
    3.2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立场转变的最初动因
        3.2.1 马克思政治立场转变的最初动因
        3.2.2 恩格斯政治立场转变的最初动因
    3.3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立场转变的关键
        3.3.1 马克思政治立场转变的关键
        3.3.2 恩格斯政治立场转变的关键
    3.4 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诞生
        3.4.1 向唯物史观的过渡
        3.4.2 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的启示
    4.1 新时期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的重要性
        4.1.1 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4.1.2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4.1.3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4.2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
        4.2.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的继承与发展
        4.2.2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J]. 张雷声.  思想理论教育. 2008(21)
[2]论“以人为本”[J]. 田心铭.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8)
[3]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中国化价值[J]. 金正一.  东疆学刊. 2008(03)
[4]关切“民生”:一个不能忽视的马克思传统[J]. 吴苑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6)
[5]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之断想[J]. 胡建.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8(02)
[6]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J]. 夏东民.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8(02)
[7]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J]. 梁树发.  教学与研究. 2007(11)
[8]提高明辨能力要善于运用辩证方法[J]. 杨学军,周年.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7(08)
[9]共产党人永无止境的价值目标与人生追求[J]. 梅克保.  求是. 2007(13)
[10]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以具体人性论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理想[J]. 秦怡红.  长春大学学报. 2007(03)



本文编号:3424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24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8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