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党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11-18 17:4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民主进步、文化繁荣,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的得到满足。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利益诉求不断的多样化,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化,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国家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追求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依然明显。执政党高度重视这些现实情况,提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建设一经提出,就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紧迫性。既然社会建设如此之重要,那么就需要充分认识社会建设的背景、内容、特征,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就需要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用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具体的社会建设实践。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社会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切身社会利益。在论文引言部分:首先,对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之间内在联系的角度去把握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最后,介绍了学术界对社会建设的研究情况。这部分确立了本文的立论基点。在论文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过程,提出背景...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社会建设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 研究概况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
(一) 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过程
1. 党十六大以来到十七大以前的初步论述
2. 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的完整表述
(二) 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背景
1. 新时期社会格局发生了新变化
2.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
(三) 社会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
1.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建设理论的指导思想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滋润
3.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思想的借鉴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的特征
(一)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 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 揭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3. 体现了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作用
(二) 具有民生性
1. 内容上注重政府基本公共服务
2. 目标上重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3. 对象上着重于社会弱势群体
(三) 具有重点倾向性
三、当前贯彻落实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 社会建设的机遇
1. 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2. 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心着力
3. 社会转型提供的机遇期
(二) 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
1. 经济周期性发展和社会投入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
2. 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村社会建设滞后
3. 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存在,加大了社会建设的难度..
4. 社会建设经验不足
5. 社会建设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
四、以和谐社会为指导,加强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策思考
(一) 加强制度建设,着力保障民生
1. 改进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3.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二)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确保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1. 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教育的公平性质
2. 促进就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
3. 社会投入更多的向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倾斜
(三)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 坚持和完善党对社会事业的领导
2. 落实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
3. 充分调动群众,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研究[J]. 王秀琴.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8(03)
[2]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 廖作斌. 前线. 2008(05)
[3]胡锦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思想述论[J]. 蔡孝恒,张亮. 探索. 2008(02)
[4]社会建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转向[J]. 张永光,乔中国. 甘肃理论学刊. 2008(02)
[5]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及现实意义[J]. 张永光,谭桂娟,卫小将.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6]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思和周密布局[J]. 景天魁. 江苏社会科学. 2008(01)
[7]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综述[J]. 齐卫平,姚晔. 理论学刊. 2008(01)
[8]论社会建设经由社区建设[J]. 李雪萍,陈伟东.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1)
[9]浅析社会建设理论的深化及意义[J]. 葛莉珍. 榆林学院学报. 2008(01)
[10]浅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蕴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建设视角的考察[J]. 周明海. 湖北社会科学. 2008(01)
本文编号:3503334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社会建设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 研究概况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
(一) 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过程
1. 党十六大以来到十七大以前的初步论述
2. 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的完整表述
(二) 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背景
1. 新时期社会格局发生了新变化
2.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
(三) 社会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
1.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建设理论的指导思想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滋润
3.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思想的借鉴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的特征
(一)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 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 揭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3. 体现了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作用
(二) 具有民生性
1. 内容上注重政府基本公共服务
2. 目标上重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3. 对象上着重于社会弱势群体
(三) 具有重点倾向性
三、当前贯彻落实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 社会建设的机遇
1. 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2. 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心着力
3. 社会转型提供的机遇期
(二) 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
1. 经济周期性发展和社会投入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
2. 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村社会建设滞后
3. 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存在,加大了社会建设的难度..
4. 社会建设经验不足
5. 社会建设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
四、以和谐社会为指导,加强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策思考
(一) 加强制度建设,着力保障民生
1. 改进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3.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二)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确保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1. 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教育的公平性质
2. 促进就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
3. 社会投入更多的向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倾斜
(三)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 坚持和完善党对社会事业的领导
2. 落实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
3. 充分调动群众,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研究[J]. 王秀琴.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8(03)
[2]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 廖作斌. 前线. 2008(05)
[3]胡锦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思想述论[J]. 蔡孝恒,张亮. 探索. 2008(02)
[4]社会建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转向[J]. 张永光,乔中国. 甘肃理论学刊. 2008(02)
[5]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及现实意义[J]. 张永光,谭桂娟,卫小将.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6]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思和周密布局[J]. 景天魁. 江苏社会科学. 2008(01)
[7]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综述[J]. 齐卫平,姚晔. 理论学刊. 2008(01)
[8]论社会建设经由社区建设[J]. 李雪萍,陈伟东.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1)
[9]浅析社会建设理论的深化及意义[J]. 葛莉珍. 榆林学院学报. 2008(01)
[10]浅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蕴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建设视角的考察[J]. 周明海. 湖北社会科学. 2008(01)
本文编号:3503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0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