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1-11-20 14: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巨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以系统思维为指导,立足整体,统观全局,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构建。本文以系统思维指导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在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第二章提出以系统整体性思维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核心,人自身的身心和谐是根本,三者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第三章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结构功能性思维。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政治结构,规范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理顺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整合文化结构,促进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良性互动;优化生态结构,维护生态平衡和可...
【文章来源】: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本质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及其特征
1.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1.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1.3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整体性思维
2.1 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内涵
2.1.1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特征
2.1.2 系统整体性的特征
2.2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2.2.1 自然环境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2 自然环境相对于人类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2.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和谐的生态环境
2.3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2.3.1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
2.3.2 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第三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结构功能性思维
3.1 结构功能性思维
3.2 调整社会结构,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协同发展
3.2.1 调整社会政治结构,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稳定
3.2.2 理顺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2.3 整合文化结构,促进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良性互动
3.2.4 优化生态结构,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差异协同性思维
4.1 差异协同性思维的内涵
4.1.1 差异与竞争
4.1.2 竞争与协同
4.2 以差异为前提的和谐
4.2.1 积极差异和消极差异
4.2.2 客观差异与主观差异
4.2.3 横向差异与纵向差异
4.3 不合理收入差异是造成社会的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4.3.1 收入差异的表现
4.3.2 过大的收入差距导致了社会不和谐
4.4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协同各种利益关系
第五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开放性思维
5.1 系统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思维
5.2 社会系统的开放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5.2.1 面向世界,营造和谐的外部生态环境
5.2.2 面向国内,营造和谐有序的内生态环境
5.2.3 面向未来,为共产主义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和谐社会的结构原理[J]. 陈爱祖,林雪峰,王臣,唐雯. 改革与战略. 2006(03)
[2]心理和谐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J]. 严虹. 烟台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3]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政治结构调适[J]. 叶笑云. 理论与现代化. 2005(06)
[4]在系统思维导引下构建和谐社会[J]. 苗东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06)
[5]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论思考[J]. 沈晓珊.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04)
[6]“和谐社会”语境下我国内政与外交的特征[J]. 刘晓春. 学术界. 2005(05)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的四个维度[J]. 张卫东. 延边党校学报. 2005(03)
[8]论系统思维(五):跳出系统看系统[J]. 苗东升.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03)
[9]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和谐”论纲[J]. 汪清,苗文玉. 学术探索. 2005(03)
[10]论系统思维(四):深入内部精细地考察系统[J]. 苗东升.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02)
本文编号:3507511
【文章来源】: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本质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及其特征
1.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1.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1.3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整体性思维
2.1 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内涵
2.1.1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特征
2.1.2 系统整体性的特征
2.2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2.2.1 自然环境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2 自然环境相对于人类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2.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和谐的生态环境
2.3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2.3.1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
2.3.2 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第三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结构功能性思维
3.1 结构功能性思维
3.2 调整社会结构,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协同发展
3.2.1 调整社会政治结构,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稳定
3.2.2 理顺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2.3 整合文化结构,促进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良性互动
3.2.4 优化生态结构,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差异协同性思维
4.1 差异协同性思维的内涵
4.1.1 差异与竞争
4.1.2 竞争与协同
4.2 以差异为前提的和谐
4.2.1 积极差异和消极差异
4.2.2 客观差异与主观差异
4.2.3 横向差异与纵向差异
4.3 不合理收入差异是造成社会的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4.3.1 收入差异的表现
4.3.2 过大的收入差距导致了社会不和谐
4.4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协同各种利益关系
第五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开放性思维
5.1 系统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思维
5.2 社会系统的开放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5.2.1 面向世界,营造和谐的外部生态环境
5.2.2 面向国内,营造和谐有序的内生态环境
5.2.3 面向未来,为共产主义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和谐社会的结构原理[J]. 陈爱祖,林雪峰,王臣,唐雯. 改革与战略. 2006(03)
[2]心理和谐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J]. 严虹. 烟台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3]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政治结构调适[J]. 叶笑云. 理论与现代化. 2005(06)
[4]在系统思维导引下构建和谐社会[J]. 苗东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06)
[5]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论思考[J]. 沈晓珊.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04)
[6]“和谐社会”语境下我国内政与外交的特征[J]. 刘晓春. 学术界. 2005(05)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的四个维度[J]. 张卫东. 延边党校学报. 2005(03)
[8]论系统思维(五):跳出系统看系统[J]. 苗东升.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03)
[9]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和谐”论纲[J]. 汪清,苗文玉. 学术探索. 2005(03)
[10]论系统思维(四):深入内部精细地考察系统[J]. 苗东升.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02)
本文编号:3507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507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