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2 14:41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核心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全面研究,是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切入点。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意蕴,从而把握人类、人类社会历史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下对人的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进而对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进行全维度探究。本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研究马克思各个时期的文本解读,分析“现实的个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现状,并对“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形成历史、丰富内涵进行解析,以此拓展出“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特征,并研究“现实的个人”在新时代下的价值和对我国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的启迪。本文具体结构如下:导论部分:详述了文本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深入探讨了国内、国外对“现实的个人”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立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内哲学界对“现实的个人”议题研究较多,整合“现实的个人”从“抽象”到“现实”的本质。国外研究较少,主要开展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研究。正文部分:首先,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的前提逻辑。理清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前提逻辑。本章从哲...
【文章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性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评析
第一章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前提逻辑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哲学时代背景:“青年黑格尔派”及其批判
二、社会实践背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哲学基石
一、古代西方哲学:个人理论的觉醒
二、近代欧洲哲学:“抽象的个人”的形成
第二章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萌芽
一、《博士论文》中“原子式”的个人
二、《莱茵报》时期中“物质利益的难事”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形成
一、《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异化劳动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
第三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发展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的个人”
二、《哲学的贫困》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现实的个人”
三、《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现实的个人”
第四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社会历史发展与“现实的个人”
二、《资本论》个人的物化与“现实的个人”
三、《晚年人类学笔记》东方社会与“现实的个人”
第三章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意蕴及其特征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的内涵
一、“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二、批判费尔巴哈的“类”,呈现“现实的个人”
三、从社会生产关系出发来理解“现实的个人”
四、从生产实践出发来理解“现实的个人”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特征
一、“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性特征
二、“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特征
三、“现实的个人”的辩证性特征
第四章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现实的个人”思想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
二、“现实的个人”思想体现了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
三、“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提出,是科学方法论的伟大进步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的个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现实的个人”与人民美好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钟俊平. 南方论刊. 2018(03)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现实域:现实的个人、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现实的感性世界[J]. 李天慧,陈永盛. 学术界. 2017(06)
[3]从“现实的个人”到“真正的共同体”——新唯物主义的人学致思理路[J]. 康渝生. 理论探讨. 2017(03)
[4]论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三重意蕴[J]. 袁杰. 中州学刊. 2017(04)
[5]“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多维度辨析[J]. 郝清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02)
[6]从“类本质”的“人”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思想转变时期的两部重要著作中对“人”的规定之比较[J]. 汪信砚,柳丹飞. 天津社会科学. 2015(02)
[7]“现实的个人”与“孤独的个体”——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对人的不同思考[J]. 李娉. 理论月刊. 2015(02)
[8]“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关系辨析——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文本的研究[J]. 朱亦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06)
[9]“上帝之死”与“现实的个人”[J]. 刘森林.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5)
[10]“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由思想探析[J]. 陈飞. 科学社会主义. 2012(02)
本文编号:3639654
【文章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性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评析
第一章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前提逻辑
第一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哲学时代背景:“青年黑格尔派”及其批判
二、社会实践背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哲学基石
一、古代西方哲学:个人理论的觉醒
二、近代欧洲哲学:“抽象的个人”的形成
第二章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萌芽
一、《博士论文》中“原子式”的个人
二、《莱茵报》时期中“物质利益的难事”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形成
一、《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异化劳动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
第三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发展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的个人”
二、《哲学的贫困》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现实的个人”
三、《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现实的个人”
第四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社会历史发展与“现实的个人”
二、《资本论》个人的物化与“现实的个人”
三、《晚年人类学笔记》东方社会与“现实的个人”
第三章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意蕴及其特征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的内涵
一、“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二、批判费尔巴哈的“类”,呈现“现实的个人”
三、从社会生产关系出发来理解“现实的个人”
四、从生产实践出发来理解“现实的个人”
第二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特征
一、“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性特征
二、“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特征
三、“现实的个人”的辩证性特征
第四章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现实的个人”思想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
二、“现实的个人”思想体现了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
三、“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提出,是科学方法论的伟大进步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的个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现实的个人”与人民美好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钟俊平. 南方论刊. 2018(03)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现实域:现实的个人、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现实的感性世界[J]. 李天慧,陈永盛. 学术界. 2017(06)
[3]从“现实的个人”到“真正的共同体”——新唯物主义的人学致思理路[J]. 康渝生. 理论探讨. 2017(03)
[4]论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三重意蕴[J]. 袁杰. 中州学刊. 2017(04)
[5]“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多维度辨析[J]. 郝清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02)
[6]从“类本质”的“人”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思想转变时期的两部重要著作中对“人”的规定之比较[J]. 汪信砚,柳丹飞. 天津社会科学. 2015(02)
[7]“现实的个人”与“孤独的个体”——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对人的不同思考[J]. 李娉. 理论月刊. 2015(02)
[8]“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关系辨析——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文本的研究[J]. 朱亦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06)
[9]“上帝之死”与“现实的个人”[J]. 刘森林.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5)
[10]“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由思想探析[J]. 陈飞. 科学社会主义. 2012(02)
本文编号:3639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39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