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群众观的伦理意蕴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2 17:1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观念。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忠诚实践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在坚持马列主义群众史观的基础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形成了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的群众观。胡锦涛群众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了我们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亲民、爱民、为民的德政风范,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典范。本文从胡锦涛群众观产生的背景和主客观条件、胡锦涛群众观的政治伦理特征、内容及其政治伦理意蕴、理论贡献、当代价值及其实践运用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胡锦涛群众观与发展观、和谐观、荣辱观等政治道德理念以及与权力观、利益观与情意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本文的研究,能够使人们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胡锦涛群众观的实质,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从而使人民群众也更加拥护和热爱我们伟大...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群众观的内涵
        1.3.1 人民群众的基本内涵
        1.3.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2 胡锦涛群众观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其特征
    2.1 胡锦涛群众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2.2 胡锦涛群众观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2.2.1 胡锦涛群众观的理论基础
        2.2.2 胡锦涛群众观的实践基础
        2.2.3 胡锦涛群众观的主观条件
    2.3 胡锦涛群众观的政治伦理特征
3 胡锦涛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政治伦理意蕴研究
    3.1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
        3.1.1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3.1.2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动力主体和价值手段
        3.1.3 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群众观——和谐理念与群众观念的有机统一
        3.2.1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
        3.2.2 党群、干群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政治保证
        3.2.3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3.3 “三为民”思想——“人民群众至上”的政治伦理追求
        3.3.1 “权为民所用”——主张人民权利至上的观点
        3.3.2 “情为民所系”——主张人民情意至上的观点
        3.3.3 “利为民所谋”——主张人民利益至上的观点
    3.4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胡锦涛群众观与荣辱观的有机统一
4 胡锦涛群众观的理论贡献
    4.1 对我党“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4.2 对我党“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4.3 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4 对我党“人民标准观”的丰富和发展
    4.5 对我党“人民权力观”的丰富和发展
    4.6 对我党“人民情意观”的丰富和发展
    4.7 对我党“人民利益观”的丰富和发展
    4.8 赋予“和谐”以新的时代内涵
5 胡锦涛群众观的当代价值及其实践运用
    5.1 以人为本,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5.2 制定和实施“亲民、富民”政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5.3 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
6 胡锦涛群众观的政治伦理价值追求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党的宗旨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 彭穗宁.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8(04)
[2]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J]. 唐晓清.  求是. 2007(03)
[3]胡锦涛“三民”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J]. 王惠玲,张乃娟.  学术论坛. 2006(09)
[4]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 杨金海.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03)
[5]群众观的新发展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新要求[J]. 安蓉泉.  理论前沿. 2005(16)
[6]论党的三代领导人对群众观的贡献[J]. 严光菊.  黑河学刊. 2004(06)
[7]关于社会转型期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思考[J]. 侯婷,孙军昌.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8]论权利的合理性基础[J]. 常健.  南开学报. 1998(05)
[9]党风政风与市场经济运行秩序[J]. 汪前元.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1)
[10]为人民服务伦理意义新探[J]. 魏英敏.  中州学刊. 1997(03)

硕士论文
[1]邓小平的群众观[D]. 张艳慧.东北师范大学 2005
[2]邓小平的群众观研究[D]. 张莉.武汉大学 2005
[3]论江泽民的群众观[D]. 何为.湖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39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39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f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