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3 02:44
  2006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这一执政理念。科学执政提出以来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对科学执政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研究却很少。研究科学执政运行机制对于完善科学执政的理论研究,加强科学执政理论体系建设,推进科学执政进程意义重大。本文在研究科学执政运行机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含义、现状等问题,从中引出完善科学执政运行机制这一问题。完善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前提是坚持科学的执政思想;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运用科学的执政方式。基本思路通过完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保障措施是加强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增强科学执政意识;完善反馈纠正措施,提高科学执政效率;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相结合,提高科学执政能力。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基本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概念
        (一) 科学执政的含义
        (二) 运行机制的含义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含义和内容
        (一) 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含义
        (二)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内容
        (三) 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
        (四) 完善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 理论研究逐步深入
        (二) 实践经验有所丰富
        (三) 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决策机制中民主发展不够广泛
        (二) 执行机制中部门协调不够顺畅
        (三) 监督机制中主体职能不够健全
        (四) 评估机制中评估标准不够科学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传统执政方式的影响
        (二) 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够完善
        (三) 人民群众参与不够广泛
第四章 完善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前提条件
        (一) 坚持科学的执政思想
        (二) 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
        (三) 运用科学的执政方式
    二、完善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 科学执政的决策机制
        (二) 科学执政的决策机制
        (三) 科学执政的监督机制
        (四) 科学执政的评估机制
    三、完善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运行机制的保障措施
        (一) 加强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增强科学执政意识
        (二) 完善反馈纠正措施,提高科学执政效率
        (三)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相结合,提高科学执政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强化党内监督 推进廉政建设[J]. 张宏琼.  学习月刊. 2008(18)
[2]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J]. 常士訚.  理论探讨. 2008(04)
[3]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几点认识[J]. 刘延宏.  理论学习. 2008(04)
[4]对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的思考[J]. 施鲁杰.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04)
[5]十六大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特点、亮点及其启示[J]. 左吉祥.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8(02)
[6]关于对“党的领导”的新认识[J]. 李希福.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5)
[7]我国政策执行评估机制的缺陷及其完善[J]. 王国红.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04)
[8]坚持科学执政,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J]. 崔秉哲.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07(06)
[9]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思考[J]. 刘喜发,陈新,项晓霞.  唯实. 2007(05)
[10]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与科学执政[J]. 李秀芸.  党史博采.理论. 2006(12)



本文编号:3650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650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1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